我想,对绝大多数在北京生活的人来说,什刹海是一个会常去常新的所在。这些年来,出于对什刹海这片神奇秀丽的水系和建筑的热爱,我先后去过十多次,横跨春夏秋冬四季。我惊奇地发现,这片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区域,如同一部令人神往的名著,需要随时打开,时常翻阅。而每一次的驻足和徜徉,感受都不相同。因此,什刹海的过往和今天的揽胜,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奏效的。需要你慢慢走入、走深,如此才能感受到它的神奇!
四季皆宜赏观游玩
不能不说,在北京这个建城3000多年,建都860多年的古都城中心区域,能有什刹海这样一片神奇的水域,也是一个奇迹。而且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底蕴能保护得如此完整,令人欣慰。
记得2008年我刚调到北京工作时,一个北京本地朋友就请我在什刹海的后海吃北京小吃。他当时用诗意的语言对我说:“让你看看我们这里的后海多么壮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秋天的什刹海,只见湖水清澈浩渺,湖边的酒楼、饭店栉比鳞次,异常的繁华。我心里在想,这就是传说的什刹海吗?果然不像我到过的国内其它城市的湖泊。后来翻阅资料才得知,古人将什刹海誉为“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还有“城中第一佳山水”,还有不少优美的诗句描述这里的美景,形容春天的有“碧波十顷碧玻璃,白日楼台照影时”“一川春水冰初泮,万古西山翠不消”;形容夏日的有“甘雨跳珠千叶叶,法云垂绮百花中”等,由此可见,什刹海的四季都是可圈可点的,都有不同的风景。
什刹海坐落在北京城市中心区域的西城区,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包括三个湖泊:前海、后海、西海,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老北京人常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考古学家考证,什刹海在唐代时就有人群傍水而居了,而真正创造性地将什刹海与中轴线相联系始于元代,这里也是中轴线的基点,什刹海拓展了中轴线的生活、生态、社会等功能。让中轴线的刚性建筑布局有了水域柔性的魅力。
正如上文所说,四季看什刹海各美其美。春天万物复苏,来这里看柳树低垂、吐翠,在岸边散步、在湖上划船,在湖边品尝各种美食,都是十分惬意的休闲生活。夏天,即使是高温难耐,这里由于有大片的水域来降温,有大片的绿色覆盖,比其它地方的温度要低了不少。当然,秋天的什刹海是最宜人的,蓝天白云下的什刹海更多了一层秋天的透明和清澈。即使是万物肃杀的严冬,什刹海厚厚的冰面,也泛着白光,一扫阴霾的困扰,周边的美食店冒着热气,透露出菜品的清香,让人有了多停留的理由。
多种文化完美交融
很多专家都指出,由于什刹海的历史悠久,什刹海还是多种文化交汇、融合最好的区域之一。这里有皇家文化、市井文化、大运河文化、庙堂文化、餐饮文化、时尚文化等,有专家说“像什刹海这样将现代与古典、传统与时尚、庙堂文化、皇家禁地、百姓福地、市场高地这些标签相结合的地方,全世界找不出几个。”
的确,给什刹海用一种文化来定义,显然不合适。我每次到什刹海既看到外地游客人流如织的场面,又看到不少北京本地人也跨区域来这里游玩,并不觉得乏味。在周边的胡同、街道里,到处都是漫步的本地居民。他们或者围在一起下棋、打牌,或者聚在胡同口聊天、打球,并不介意这里的游人如织,相反倒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我注意到,在什刹海的休闲生活十分丰富,如钓鱼、划船、下棋、跳舞、唱歌、打牌、逛街、购物、踢毽子、打球、摄影、品酒、观水、听瀑、踏青、赏荷、会友、唱和、纳凉、消寒等。无论是住户还是游人,可以各得其所、各得其乐。连在什刹海蹬三轮车的车夫,都会振振有词,拉着外地游客,惬意地在周边的胡同穿行,同时还眉飞色舞地讲解着胡同故事。尤其是在后海一带的胡同,无论散步还是品茗,你都会有想象不到的发现。除了众多的酒吧、餐饮店之外,我甚至还看到了好几家时下流行的密室逃脱店,可见这里古来与现代元素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后海是三个湖泊中最大的一个,这里的酒吧在京城很出名,入夜这里的游人似乎比白天还多,成为了京城夜生活一个标志性的所在。
什刹海分布着不少的王府,特别是恭王府,更是这里最热门的景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是北京保存最完好的豪宅,保留着重要的皇家文化特征。
当然,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并不都是游客的“美食美酒”,他们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过着安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没有其它地方的喧嚣,他们在静谧的环境中,享受着慢生活,虽然居住的比较拥挤,但是在如同山水画一样的街区环境生活,这也足够了。
名人故居数量惊人
几百年来,由于什刹海的自然风光优美,适宜生活,慢慢地汇聚了众多的王公贵族、官宦大臣、名人商贾等多类人居住于此,他们纷纷择地筑府造园,迁居湖畔,也有不少高僧在此修寺建庙,多达100多处。今天留存的王府、官邸、寺庙、桥梁、闾巷等载体,无不体现出什刹海及各类阶层之大成的生活功能,从而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以为,什刹海是观赏保存完好的胡同和庭院的最佳地点之一,我每次来这里,都喜欢穿梭在狭窄的胡同中,仔细打量一座座精美的古老建筑。在什刹海,各种王府、庭院、官邸、故居数不胜数。清代,什刹海出现了恭王府、醇亲王府(北府)、庆王府、庄亲王府、敦郡王府、阿拉善府、涛贝勒府、德贝子府、成亲王府等,这些王府除了恭王府之外,绝大多数都被有关单位、团体、机构占用,没有对外开放。此外,还有明珠、和珅、张廷玉、兆惠、张之洞、盛宣怀、蒋廷锡、索尼、于敏中、恩海等府邸建筑。其命运也都是被占用或者是大杂院。
由于前一段我集中走访了北京大量的名人故居,我惊奇地发现,什刹海的名人故居数量应当位列前茅。有人统计,现当代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故居有50多处。最有名的就是宋庆龄、郭沫若、梅兰芳等故居。在这里举办的什刹海历史展中,我看到,官方列出的名人故居表格中是30位名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最知名的几个名人故居外,估计都鲜为人知。因此,要想彻底地了解什刹海的人文底蕴,绝对不能错过这些数量惊人的名人故居。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时代的投影,也能欣赏其中精致的建筑,还能受到多方启迪。此外,还有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众多的寺观、庵庙、庭院、古桥、古建筑也让这里的文化底蕴异常地丰厚和美不胜收。
什刹海,是魅力之湖、文化之湖,是大自然镶嵌在京城核心区域的一个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味、驻足!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
□主讲人:赵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