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连续20多年参与天安门广场花坛摆放
每一棵花材的高度相差不超2厘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一棵花材的高度相差不超2厘米

孙凯
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花卉生产经理
 

“杨记者你好,来吧,我在地里呢。”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花卉生产基地,见到了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花卉生产经理孙凯。马上就到2021年国庆了,正是基地花卉出圃的旺季,孙凯经常会来这里检查和指导花卉生产工作。目前,他负责管理8个花卉生产基地,分布在大兴、平谷、顺义等京郊,2019年是他管理基地最多的一年,那年管理了16个基地,忙碌的程度可想而知。“常年都是这种工作状态,现在还不算是最忙的时候。”孙凯说起话来总是很乐观,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目前的情况是还算“惬意”——小忙。

“要说最忙的时候,”孙凯回忆说,“还是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时候。那年我们需完成1680万盆的成品生产,这个生产量相当于普通年份生产量的3倍还多,一盆挨着一盆的摆,可以从北京摆到上海来回好几趟呢!那年每周都有四五天是在去往各个基地的路上,差不多每天的行程都不少于300公里。”

“但今年是我们生产部门最难的一年。”孙凯说,“为服务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我们一共生产了150万盆花,较我们平时的花材量来说不多,但是质量标准特别高。”为了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要求每一盆花材的高度上下相差不超过两厘米。作为一名资深的花卉生产人,孙凯深知其中的“难”。露天生产方式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差,温度和光照的变化波动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生产出整齐划一的花材。“这真是太难了,而且是必须高质量完成,不能打折扣。”孙凯坦言。

为了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孙凯组织部门成员一次次推演和讨论生产组织工作。根据花材的特性,他们把这次需要的不同花材分别安排在了4个不同的基地生产。其中,四季海棠的生产任务就被安排在了大兴采育生产基地。“当时考虑到四季海棠对温度要求较高,我们这个基地条件算是最好的,而且在北京南边,比北边的气候更好一点。”孙凯说。

为了严格控制花材的高度,孙凯和同事们使出了“看家本领”。他们每天都会检查花材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措施。那段时间,他们每个人都随身带着一把尺子,随时给花材测量“身高”。“有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比如说为了保证海棠的花期、花量,这就需要给它追肥,但是另一方面,为了控制花材的高度,又不能让它们‘吃’太饱;为了控制高度就要考虑使用生长调节剂,可是这个调节剂可能会延迟花期或是减少花量。所以每一次调整技术措施都很难,需要反反复复的考虑,只有这样可能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你说难不难。”说起当时的情况,孙凯的双眉又紧锁了起来。

除了技术问题,作为团队领头人,他还要时时关注团队成员的情绪状态。这期间孙凯听到最多的是团队成员的质疑“我们能完成吗?”“我们能做到吗?”……每每这个时候,他就给大家鼓劲儿。“这是我们整个团队一次大考,没问题,咱们能成。最后我们做到了,每一个人都很欣慰,因为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孙凯自豪地说。

“你发现没,我们基地生产的海棠叶片边都是紫红色,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孙凯指着一片海棠花问,看着记者一脸不解,他解释道,四季海棠本在遮阳网下生产,不能暴晒。为了让它们经受得住“七一”期间天安门广场的暴晒,他们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炼苗了三周,而这个紫色的边就是炼苗后留下的印记。那三周中,他们每天都会定时给海棠花打开遮阳网,第一天晒一个小时,且在阳光不是太强的时候,第二天,两个小时……就这样一点点的增加,直到最后完全不用遮阳。

七月份的北京烈日炎炎,为庆祝建党百年在广场上摆放的海棠花在阳光下闪耀着鲜艳的颜色。看到这一幕,孙凯和他的同事们自豪地笑了。今年国庆临近,孙凯和同事依然在田间地头忙碌,为每一朵鲜花撒下勤劳的汗水,用鲜花为祖国的生日献上祝福。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