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能错过的琉璃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能错过的琉璃厂

 

说起琉璃厂,不但在北京人中有极高的知名度,就是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一个招牌。这是因为这条街,从辽代的普通窑厂到清代开始形成的文化街,已经走过了近800年。它的历史,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息息相关,也和京城百姓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近距离感受这条街的文化底蕴,我在一年内,先后四次来到这条街走访探宝,实实在在地感到:琉璃厂已经不是一条简单的文化街,而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通道和彰显中华文房四宝文化的活的博物馆。

曾经的京城文化第一街

琉璃厂位于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若从外表看,也实在不属于一般人心目中的高大上一条街。不是吗?它既无巍峨的街牌楼,也无整齐划一的街道。的确,它本身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条街。本来就不长的一条街,被南新华街一分为二,分别是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原先还是土路,因为修建了南新华街,把整条街隔断,因此在1980年,在东西琉璃厂两街之间的马路上,凌空架起了一座汉白玉仿古石桥,以方便两街的出行。

不过,据我这四次来的观察,因为要爬几十个台阶,很多人不大愿意爬这个走廊到对面去。要么是走到南新华街的街口绕过去,要么就是非必要不到对面的街上去。显而易见,当初建这条空中走廊时,没有考虑安装一个自动扶梯。

话又说回来,一条街被分成两块,也没有阻挡住顾客的光顾与游客的青睐,足以说明它的独特魅力。翻看琉璃厂历史,感觉它之所以从一个烧制琉璃瓦的小村子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街,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远在辽代,这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以应对建筑需求。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一下子变为城区,就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却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一时,官员、赶考的人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特别是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上开馆修订《四库全书》以来,琉璃厂文化街更显得繁荣。可以说,这套丛书的修订,催生了琉璃厂作为京城文化中心的地位。

由于这条街名店云集,文化品类众多,如古今图书、文房四宝、名家字画、书法碑帖、鼎彝瓷器、古玩玉器、裱画图章、金石篆刻、刻版印刷、古钱印石、秦俑唐彩、瓦当造像、铜镜带钩等店铺鳞次栉比,成为了京城文化集散地,被誉为“九市精华萃一衢”。

走在这条街上,感觉是时空在穿越。因为街道的建筑都是明清时代所留存的,虽经之后多次整修,基本都保留了原貌。尽管如此,由于街道的格局已经固定,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不能更改历史建筑的容貌,这也是对历史街区的尊重吧。如今,一般的京城市民很少来这里了,倒是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访古探幽,顺便带回一些文房四宝。

众多名人偏爱琉璃厂

琉璃厂之所以在京城历经几百年而不衰败,也是和这条街上有几十家特色鲜明的百年老店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如荣宝斋有三百余年历史。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成为民族文化企业的重要品牌。“清秘阁”是琉璃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南纸店,文房四宝应有尽有。“汲古阁”是一家历史悠久专门复制、修复文物古玩的老店,为国内外和各省市博物馆修复历史出土的各种文物和唐三彩、古铜器、古画等,已达到逼真的效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此外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等许多著名老店,托起了琉璃厂的半壁江山。

当然,光有优质商品还不行,还得有优质顾客来赏识。自清朝以来,几乎所有的著名知识分子都与琉璃厂有关系。到了近现代以来,逛琉璃厂,仍然是京城的达官贵人,知识精英的重要选择。翻开《鲁迅日记》,可以看到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间,总共去琉璃厂480多次,采买图书、碑帖3800多册。特别是他住在绍兴会馆的7年时间里,由于驻地距离琉璃厂十分近,有时一天要去好几次,用“浸润”在琉璃厂,一点也不过分。当时鲁迅把一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都用在淘书上。

有人曾做了一个统计: 从清乾隆以来迄今的学界名人乃至文化巨匠,如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谭嗣同, 再到沈钧儒、朱自清、周作人、胡适、郑振铎、郭沫若、罗振玉,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张大千、于右任、 陈师曾、林琴南等,还有老舍、邓拓、吴晗、廖沫沙……数不清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就曾经穿过琉璃厂狭小而幽深的街道,在那些古朴的店铺里寻书访宝。可以说,不到过琉璃厂,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如今,细心的来访者会发现,在这条街上周边的小胡同,还会散见着一些会馆、名人故居旧址,有的有提示牌,有的已经成为居民大院了。

我想,如果有心人仔细研究一下,一定可以写一本洋洋洒洒的《历代名人与琉璃厂》的辉煌巨作。

如今的文房四宝第一街

一进入琉璃厂西街街口的中国书店旁边,就会看到一个木牌,上面写着“中国文房四宝第一街”的字样,这是实至名归的。以往琉璃厂是以经营古旧书为主,最多时的书店多达200多个。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琉璃厂这一经营特色逐渐有所调整,成为以文房四宝、文物拍卖、文物修复、名人字画展售为主的经营格局。

据我的观察,如今的琉璃厂只有中国书店、古籍书店,还在经营古籍以及古旧书收购、古籍修复的工作。其它书店都搬走或者不复存在。就是这有限的两家书店,基本也以字帖、美术图书、线状图书为主。我在最近四次来琉璃厂的时间里,每次都会在街上碰到有人拦住问:“先生,要看名人字画吗?”我都是赶紧摇头,迅速走掉,免得再被纠缠。看来,名人字画的生意也不大好做,况且外行人也不清楚这里的水有多深。

在很多人的眼里,如今的琉璃厂除了可以访古探幽、感受传统文化之外,就是给家里的孩子购置文房四宝的首选之地。这里的笔墨纸砚绝对是上档次的精品,用这里的文房四宝,也一定会让书画爱好者的作品锦上添花。因此,我发现来这里的顾客多为书画爱好者、学生家长以及各地来京的游客。很多导游举着旗子,带领游客在慢慢参观。

如今琉璃厂已经失去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情形。对此,也没有必要嗟叹。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众对文化街区的要求,已经出现了细化。幻想一条文化街来包容所有文化形态,一是不可能,二是没有必要。琉璃厂的生命在于坚守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不需要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当然,我们也期待琉璃厂焕发新活力,让这条古街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