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直面疑难困惑 点亮学生“心灯”
他们是学生最佳的『心灵导师』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疑难困惑 点亮学生“心灯”

张明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明明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一位思政课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从2014年进入中国石油大学任教以来,她已发表多篇CSSCI理论文章,出版了《不疯魔不哲学》《马克思靠谱》等专著,还参与主讲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国精神》系列,2019年被中宣部评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张明明教过的本科生、研究生已有几千人,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像一盏明灯,用理论武装青年,引导学生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成为有理想又脚踏实地、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抓住学生兴趣点 提升“抬头率”

提起思政课,可能有些人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等印象中。但是张明明却很直白地告诉记者:“还认为思政课‘枯燥’‘无趣’的观点是过时的、充满偏见的。现在的思政课让学生获得感强,充满着亲和力和针对性,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点。”

张明明介绍,现在,全党全社会以及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政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青年思政课老师站上了讲台。青年思政课教师遇到了思政课蓬勃发展的好时代,老师们充满了心气和干劲,他们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都进行了创新和精巧设计。这些改革和创新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学生的“抬头率”有了极大提升。

高校里的思政课能受到欢迎,除了全社会的重视、课程本身与师资队伍的变化,张明明坦言,也跟学生群体的变化密不可分。“学习思政科的主力军变成了‘00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深刻,也更自信了。例如今年新入学的本科生大多是2003年、2004年出生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完全能够平视整个世界。他们对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所以当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问题时,他们洋溢着的那种自信,是前所未有的。”张明明说,“我们现在是理直气壮地讲思政课,课堂焕然一新,学生也如饥似渴。”

直面疑难问题 充分解疑释惑

在思政课上,张明明会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并指导他们运用这些理论去解释现实、解释时代。“要上好这门课,一定要直面问题,尤其是现实问题。如果能把学生们有疑惑的问题解释清楚到位,他们就会很愿意听课。如果遇到一些敏感的现实问题,采取回避甚至讳莫如深的态度,那么课程的真理性与理论性肯定会大打折扣。”张明明说。

课堂上,张明明会经常讲到全国劳模王进喜和他的“铁人精神”。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那个时候,国家缺油少油,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投入石油钻探,艰苦奋斗,终致身心交瘁,病逝的时候年仅47岁。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很令学生鼓舞,但是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996”“007”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学生们就会很困惑了。他们会提问题说,王进喜是奋斗精神,“996”就不是奋斗精神吗?

“我们弘扬劳模精神、‘铁人精神’,鼓励奋斗,但是‘996’与王进喜的奋斗是有本质不同的。王进喜生活的时代,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高度一致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鼓吹‘狼性文化’,打着‘崇尚奋斗’的幌子,强制推行‘996’,逼迫职工超时加班,反映出的是企业管理者对劳动者权益的漠视、对法律法规的无知。”张明明解释说。

她表示:“学生会提很多诸如此类的尖锐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就要直面问题,进行回答,而不能含糊其辞。因为我们党的科学理论,足以回答任何社会问题。”

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终身受益

任教7年多来,最令张明明自豪的是,不少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和升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她教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其中有一节专门讲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当时班上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听完这节课之后,这位学生很受触动,后来找张明明聊天,说自己想参军入伍。

这位学生后来成功参军入伍。他表示:“一个国家若没有强大的国防,又何谈经济的发展呢?!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作为少数民族的孩子,我更要献身国防,保卫边疆。”

前几天,张明明还接到了一个咨询电话。一位参军服役期满的学生咨询是否可以转专业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实,我们学校的政策是:只要参军,服役期满,回到学校就可以自由选专业,不受原专业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学生有转专业机会的话,可能更愿意选择经管、计算机等比较热门专业。这位学生却想转到我们学院,我当时还有点诧异,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到了部队上,他才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内容。只有系统学习了相关知识,才能对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有更深刻的理解。听了他的话,我感慨良多。我告诉他,只要符合学校规定,我们就欢迎。”张明明开心地说。

张明明也经常鼓励学生,年轻人一定要有大志向。在学校念书,不管念的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不能只是希望找个好工作,这个充其量只能是人生的一个小目的。人活在世上,要有更加远大而坚定的志向。

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最近几年,经常有早已毕业的学生,给张明明发微信、短信,感谢她当年的教诲,也经常有学生回母校去看望她。一位毕业后的学生这样坦言:“您当年的一些教导,当时的我还不太理解。工作后经历了很多事情,再回头去看,才领悟您说得多么深刻。感谢求学路上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您教我用历史辩证法去看待一切事物包括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现在,我终于可以说,我没有长‘歪’,并且开始取得了一些成绩。谢谢您的指导!”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