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制定“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有什么样的背景和意义?
答:“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制定好《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和《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保障首都工作大局、谋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职工发展事业的客观需要,对于进一步构建起符合首都实际的职工发展和工运事业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加快建设一支适应首都高精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这次“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答:在市委和全国总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市总工会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召开专题会、务虚会进行研究,成立领导小组和起草小组,大力推进《规划》起草编制工作。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带头深入基层、企业开展调研,听取基层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劳模代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专题研究,在全市开展网上征集意见活动,先后完成三轮编制、细化、修改工作,并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规划》进行了评审。8月初,履行法定审核程序后,正式发布。
问:“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有什么样的总体考虑?
答:《规划》的总体考虑是,坚持党的领导,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党对职工的关心关怀落实到职工发展事业中。坚持服务大局,加快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为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服务保障首都中心工作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坚持职工为本,围绕“七有”“五性”,加大维权服务力度,提升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首善标准,在职工发展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上体现首都特色和高标准、高要求。
问:《规划》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样的?
答:《规划》分为四大板块,约2万字。
第一板块为规划背景,主要概括“十三五”时期职工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十四五”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面临新特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正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狠抓“五子”落地落实,对科技创新、产业层次、供给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职工发展事业搭建了广阔平台。特别是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量涌现,职工的自主意识、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有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措施等还存在短板弱项,劳动关系界定、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和风险,这对职工发展事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二板块为总体要求,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指标:
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工运时代主题,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工作目标,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动力,促进和实现职工政治地位保障制度化、思想政治引领常态化、素质技能提升精准化、劳动经济权益维护体系化、服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职业安全保障规范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合法权益,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二是到2035年,北京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走在全国前列。展望2035年,首都职工发展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职工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职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劳动得到普遍尊重,劳动价值得到充分认可,和谐劳动关系首善之区基本建成,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展望2035年,群团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和完善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制度、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制度、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更加健全,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在助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在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中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三是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全国总工会规划的指标体系充分衔接,首次提出了18项具体指标、15个重点工作专栏,包括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8000家、北京市各级大工匠达到2000名、百人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0%、职工之家达到1.8万个、职工暖心驿站达到3万个、全市工会组织职工覆盖率达到90%等,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长期性。
第三板块为重点任务,这是《规划》的主体部分,从6个方面,谋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和工运事业重点工作,一是全力保障职工政治地位,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三是加快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四是“向前一步”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善之区;五是建立健全高标准职工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职工生活品质;六是着力夯实职业安全基础保障,坚决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四板块是加强规划落实的组织保障。从组织领导、支撑保障、总结推广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落实措施。
问:“十四五”时期职工发展工作有哪些特色亮点或创新工作?
答:总体看,《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职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结合首都实际进行了若干创新,目标清晰、内容全面、措施得力。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首次纳入了市级专项规划体系,工作平台更广阔;二是首次建立了首都工运事业和职工发展事业的指标体系,工作目标更明确;三是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融入其中,工作重点更突出。在具体工作任务中,有三方面亮点:
一是突出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始终保持职工发展和工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的职工政治地位和思想引领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以政治权利、民主权利为重点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不断改进以党的创新理论、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深化“两步走”工作举措和“双沟通”机制,扩大工会组织对企业和职工的覆盖面,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突出加快提升职工技能水平。时刻谨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使命,聚焦“十四五”时期首都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战略部署,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激励、评价等机制,积极构建首都职工技能形成体系,实施“北京大工匠”“技能助推”“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创新工作室联盟”等系列行动,开展跨区域、多行业、新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完善职业培训、职称评审、技能等级认定等制度机制,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是突出提高职工生活品质。《规划》对事关职工福祉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工资增长、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安排,提出要“向前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协调劳动关系三方、集体协商、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和联动处置、劳动争议调解联动、12351职工服务热线“接诉即办”等机制,推动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善之区。在服务职工方面,扎实开展“我为职工办实事”实践活动,突出职工服务阵地、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智慧工会建设,做好工体改造复建、中轴线申遗太庙文物腾退、困难职工常态化帮扶、工会资产管理等重点工作,加强产业工人住房、教育、交通、生活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女职工关爱服务,切实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规划》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对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心理服务、公共卫生事业等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进一步塑造有利于职工发展的安全环境。
问:《规划》实施后在抓落实上有什么样的安排部署?
答:市总工会专题召开会议对《规划》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安排部署。政府各部门、相关机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规划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对落实情况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加大人才、经费等投入,做好规划内容的宣传宣讲,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