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写到:“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磨石口”就是现在的石景山模式口,作为京西古道上的重镇,岁月在这里留下了别样风景——
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生动描写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其中有个情节:祥子买了新洋车后,为了两块钱的车资拉客人去清华,结果刚出西直门就连车带人被当兵的抓走了。祥子在磨石口趁着夜色逃跑,顺手牵三匹骆驼回来卖了钱,于是得了“骆驼祥子”的外号。书中写到:“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到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一直出口子往西也是条出路。”老舍先生笔下的“磨石口”就是现在的石景山模式口。
“磨石口”是模式口的曾用名。这里从宋代便开采磨刀石,质量优良,远近闻名,因而得名磨石口。1922年,“磨石口”更名为“模式口”。
京西古道声名久
从地理上看,模式口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黑头山,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永定河从村西蜿蜒而过。有山有水,山水相环,让模式口不仅自然风景极佳,也积累了深厚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模式口是京西古道的重要一段,东去京城,与阜成门(专门走煤的城门)相望;西连门头沟(京煤供应地),再往西有古隘口,就奔向了张家口与内蒙古,这里既是元明清三地的主要运煤通道,也是众多皇亲国戚的祖坟地,通往妙峰山进香的香道,还是文人墨客的游览场所,因此,构成了它在经济、军事上的重要,也促成了它的繁华与独特。
翻开史书可以看到,这里从明清时期,就已是京西重地。据《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记载:“(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知,明清时期,这里已是镇级行政设置,且派千总加以镇守。从当时村镇地形图所示,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建有三个门洞,门上设谯楼,有军士把守,作为京城咽喉之地的防卫,足以说明其军事地位的重要。现在,在村中还保留着城楼的城基。
正是有着地理上的自然与交通优势,二十世纪初,北京民族工业的创业者们,也看准了这方宝地,先有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前身)在石景山东麓购地建厂,后有华商电灯有限公司建立石景山发电厂,两个现代工厂的建立,进一步烘托和助力了磨石口作为京西重镇的地位。华商公司不仅让磨石口村成为京郊通电第一村,而且为这里捐建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模式,同时,也使北京电力走出京城,覆盖到京郊农村,给当时觊觎北京电力工业权益的洋人有力一击。
在模式口村东口,路北侧树立着一块石碑,上刻“京西古道”四个大字。从这里一直向西,便是史书上所记载的穿村而过的“龙形古道”。古代的北方运输以骡马、骆驼等为主,当年,这条街上商队络绎不绝,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因而又被称为“驼铃古道”,这里的人们凭借这条古道,经营生活,使得模式口成为京西特色之地。
古迹繁多有特色
历史古镇,自然留下很多古迹。
石景山地区有句俗语:“磨石口街道长,家家住着和尚房”。的确,模式口的历史古迹中,仅寺庙就有28座,如法海寺、承恩寺、龙泉寺等,其中以法海寺名声为大。京城西山脚下区区一个小村庄,寺庙之众,实属罕见。
由模式口街道向北,缘山路而上,经过四柏一孔桥,不远便到了法海寺。此寺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公元1439),与传统寺院建制基本相同,有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
寺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内的明代壁画,号称“明代壁画之最”,精致精美。壁画绘有77个人物及花鸟、祥云、瑞兽、草木。因为使用了沥粉堆金和叠晕烘染这两种技法,并应用到纯熟境地,使得壁画呈现出立体如当今“3D”的效果。沥粉就是将金粉调为水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画稿上,或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线条,沥粉后的地方会突显出来,再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后,画面就有了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感觉厚重结实。壁画上的观音、菩萨和天女周身佩戴宝石镶嵌的璎珞,流光溢彩,逆光看,能清晰地看到凸出的金线轮廓;而从正面看,金线隐藏在图案里,金线中间用颜料绘制的五彩宝石仿佛也是立体的,并散发着光芒。最震撼的效果体现在《水月观音像》上,高达3米多的水月观音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一片朦胧的白纱,仔细看,纱上缀有一朵朵六菱花,六个花瓣,每个花瓣由48根金线组成,细如蛛丝,精妙至极。而叠晕烘染技法,就是将颜料层层叠染。法海寺壁画采用上等的青金石、水晶、朱砂等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料叠染,至今还保持着鲜艳的色彩。
另外,模式口还有田义墓(第一个宦官博物馆)、清真寺和第四季冰川遗迹陈列馆等,旅游资源集中而丰富,至今仍是人们京郊旅游的热选之处。
京城通电第一村
前面说过,模式口原来叫“磨石口”,人们知道它改过名,但为什么改,知道的人并不多。磨石口改名与电力有关。
1919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景山购地60亩,扩建发电分厂,线路经过磨石口村,在架线立电线杆时,要占用农户的庄稼地。村民与电厂发生冲突,时任村保长的李雅轩,见多识广,支持和接纳新事物,他一方面向村民解释用电的好处,又向电厂为村民争取占地费和青苗补偿,在他的奔走和电厂的支持下,1921年电厂发电后,为磨石口村安装了电灯,自此,磨石口村成为京城通电第一村,光明走出了京城,覆盖到乡村,给更多人带来了光明,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到今年,正好是模式口村通电100周年。其后,华商电灯公司又出资,为磨石口村办了一所小学,不仅仅接收本村的孩子们上学,附近三里五村的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这为磨石口百年之后的教育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电给磨石口带来了物质光明,学校给磨石口造就了精神光明。
有了电,有了学堂,这样的村子给乡村治理树立了榜样。李雅轩给当时宛平县县长汤小秋写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的一纸呈文,意为有模范效应的村庄,并阐述了理由。汤小秋认为所言极是,当即批准。从此,磨石口便改名为模式口了。
2014年,石景山区修复了华商电灯公司创始人之一史履晋在模式口的别墅遗迹,也是对电与模式口渊源的承续与纪念吧。
百年后的今天,磨石口村正在进行文保区改造升级,修缮民俗院落,打造市民会客厅,并逐步引入高质量休闲文旅产业,不久即将开街运营。京西古道上,驼铃悠远的鸣响依然在回荡。
主讲人介绍:
冷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电力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散文集《与树比肩》、话剧《西交民巷》、诗集《草地戏剧》、诗画集《漫生活》(合著)。曾获首都五一文学奖、徐志摩微诗歌奖等,多篇作品入选多部文选(集)。
□主讲人:冷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