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她坚定为民服务信念,把对法律的热爱化为对法援工作的热忱,全身心投入工作,面对广大群众,热心服务、勇于担当;2015年、2020年两次获评“全国法律援助先进个人”;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被推荐纳入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十百千”人才库;2016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和“北京市法律援助模范个人”;2018年获“北京市法治好青年推荐提名奖”;2021年,被评为中央政法委月度“平安之星”和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北京榜样·最美法律服务人”。她就是丰台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吕兰珍。
“露天摆摊” 绝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由此引发的欠薪、裁员、借贷、租赁等各类争议也随之增多。面对现有接待大厅空间狭小局促的情况,丰台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法援中心”)及时采取“露天移动办公”举措。
就这样,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吕兰珍带领法援窗口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追着太阳在小院里“移动办公”,从严寒到酷暑再到秋凉,丰北路75号院子里随处可见的群众,成为了司法局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常常是仅有的荫凉让给了群众,工作人员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有限的座椅,留给了老人,工作人员和农民工兄弟一起席地而坐“摆摊交谈”……疫情防控,公共场所有着严格的“一米线”要求,“露天摆摊”却让法援与群众的心“更加贴近”。这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露天摆摊”接待群众共计近万人次,为新发地聚集性疫情、蛋壳公寓、优胜教育等多起群体纠纷提供法律咨询“定制服务”,并有序引导申请法律援助,有效解决群众的法律需求。
在案件量逐年递增突破千件的情况下,吕兰珍主动推出了“延时办公”和“零等待”服务。遇到临下班申请援助的,主动延时,当即为群众办理,绝不让群众多等一分钟,也绝不让群众多跑一趟,99%的援助手续均在当日办结并指派,得到群众高度认可,丰台区法援窗口满意度全市排名靠前。
一天临近下班,一位大爷背着大包小包,急匆匆推开了门说:“姑娘,我赶六点半的火车,路上听说咱们可以免费打官司就赶来了,我低保,告子女不赡养老人,这事儿咱们能管不?”看一眼时间,离火车发车只有一个小时了,吕兰珍快速核完材料,相关手续交由老人签字。一个月后,法援中心收到了老人的来信:“为了让我赶上返程火车,中心的同志紧张、高效地交叉办理贵中心及律师委托手续,使我看到首都人的高素质,在此特向贵中心表示崇高的敬意!”老人的来信让法援中心同志们心里暖暖的。
9年来,吕兰珍坚持工作在法援窗口一线,共审核受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4300余件,接待解答各类法律咨询9.8万余人次,收到锦旗百余面,感谢信60余封。
拟定模板
聚焦难题传递法律温度
针对不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条件、但无力聘请律师且自行起诉又存在实际困难的“夹心层”群体,吕兰珍牵头拟定起诉、上诉、执行、委托等诉讼文书模板,免费向群众提供,详细释法并指导填写,为解决群众困难亮实招、办实事儿。疫情期间累计发放各类模板128人次,受到广泛好评。
由于人手较少,近7年的时间里,吕兰珍独立承担全区民事法援工作重任,同时承担信息通讯调研、综合文稿、统计分析、信访投诉等多项任务。在高负荷工作强度下,她丝毫没有降低工作标准,在司法部和北京市多次组织的同行评估工作中,丰台区优良率遥遥领先,窗口法律服务工作也备受好评。
吕兰珍时刻铭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合理需求挂在心上,用心用情为群众解决困难事、烦心事,用行动向群众传递法律的温度,传送司法行政的温情。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法援中心多方协调,聚集力量破解了大量难题:单位断缴社保导致老人无法享受退休待遇调解达成补偿老人26万元;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被烧成七级重度伤残,判赔158万元申请执行时被告意外去世,多方寻找线索把被告遗产继承人成功追加为执行名单;欠薪的农民工拿到胜诉判决却被告知单位濒临破产,通过司法救助帮他找回了全部工钱,农民工兄弟特意用红色烟盒写来了感谢信。
通过对法援中心办案中常见多发问题分类追踪,吕兰珍重点关注工地农民工讨薪、劳动社保待遇纠纷、重大人身损害赔偿、医疗责任事故纠纷和法院判决执行难5大类问题,从咨询、受理、立案、开庭、调解、判决、执行,全过程、多方位追踪,深入协调、集中研讨、重点跟案。对优秀的案例,及时宣传和激励,在法援中心律师团队中形成“争创精品”的良好氛围。在2020年司法部组织的案件质量评估工作中,丰台区优良率全市领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吕兰珍在上门服务中全力调解 ,让93岁老人赡养纠纷家人握手言和,撤回起诉;妥善对接,某劳务公司28人群体欠薪案,成功调解,为职工挽回损失92万余元;72岁老人因楼上漏水停暖断电,多方协调未果,法援中心指派专人跟进,一个月内迅速调解结案。去年春末,一位40多岁的大姐,丈夫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单位没签合同,没上保险,事后老板一直“失联”,面对ICU巨额抢救费和家人的生死未卜,这位大姐一来到丰台区法援中心就嚎啕大哭。吕兰珍带领工作人员赶紧上前安抚。了解情况后,她紧紧握住大姐的双手,坚定地说:“当务之急,您先筹钱救人,有关法律问题,我们指派最得力的法援律师帮您。”大姐止住了哭声,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扶危助困
自编手册提升服务水平
在丰台区司法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吕兰珍将多年窗口接待和办案经验凝结提炼,撰写了《丰台区法律援助工作话术体系和流程规范》,并编订成册。针对法律援助现场咨询、12348热线咨询、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等业务模块的常见多发问题,她分类梳理、反复论证,并提炼归纳,形成管理话术和流程规范的口诀及工作提示,为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提供管理和行动指南。
工作中,她先后针对农民工讨薪、民刑事办案质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构建等专题广泛深入调研,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建议。她撰写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初探》《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分析及应对》《农民工集体讨薪法律援助案件的困境与对策》《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等,均获得有关奖项,并在同行中引起较大反响。
在丰台区法援工作期间,吕兰珍从独立承担北京市第一次全面法律援助工作评查迎检任务到无缝对接做好区内马航失联乘客家属“一对一”法律服务;从出具丰台区法援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份《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到悉心化解7名涉行政诉讼当事人息诉息访;从妥善处理涉某融资平台爆雷事件到临时受命,筹备全市大型会议和专项工作迎检。在平凡的工作中,她与来访群众一起体会着人生的喜、怒、哀、乐,品味着法援工作的苦、辣、酸、甜。面对每天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她常常用郑板桥的一首诗自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扶危助困、排忧解难,为丰台区的和谐和美好发展贡献着力量。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通讯员 刘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