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尽管时隔87年,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却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再走长征路》以浓墨重彩的华笔,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步履,一路追寻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让长征精神跨迈时空,代代相传。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在陕北会师。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摆脱敌军围剿的战略目的,从此,中国革命便从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
沿着长征的道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编辑记者们从江西于都出发,经福建、行广东、跨湖南、过广西、越贵州、穿重庆、到云南、走四川、进湖北、入陕西、涉甘肃,最后在宁夏结束这场红色之旅。记者们一路跋山涉水,一路参观当年红军留下的历史遗迹,一路采访红军的后代和当地的群众,结合浩瀚的史料,汇集成了这本文学性和史料性兼备的精神读本。全书以红军途经的13个省、市、区为线索,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各地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并将一些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当地的红色景点,逐一呈现。“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略转移中,红军共经历了大大小小380多次的战斗,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革命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鲜红的党旗指引下,胜利到达革命根据地陕北。
长征,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史。《再走长征路》以回瞻的笔调,生动还原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突破湘江的惊天呐喊,通道转兵的大智大勇,飞夺泸定桥的舍生忘死,翻越岷山的三军尽开颜……红军将士高大的身影,不时辉映在我们的眼前。从红军后人和历史见证者的讲述中,不仅能感受到红军与百姓血浓于水的真情,还能够从中找到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半条棉被”的故事,还是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毛泽东小道”。无论是穿越人间天险夹金山,还是过草地时的“七根火柴”,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热切地颂扬着红军的神勇,颂扬着红军的意志如钢。
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革命的队伍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开辟出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自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切启悟,在与各种敌对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凝聚起了全民族的磅礴伟力,从而实现了长征的完全胜利。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血雨腥风里前赴后继,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敢于英勇牺牲?是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满腔热爱,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让他们革命意志大于天,用惊天地、泣鬼神的凛然壮举,巍然耸立起了长征史上不倒的精神丰碑。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越是周围形势错综复杂,越是发展环境纷繁多变,越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定力,以清醒的站位、宏观的视野、开阔的襟怀,涉江过滩、攻城拔寨、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回首这段铿锵的历史,就是为了再一次铭记伟大而崇高的长征精神,就是为了传承英烈的风骨,秉持他们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中,去谱写新长征路上更加壮丽的凯歌。
□刘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