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辛店是北京西南门户,也是京城至良乡、涿州,再至南方各省的必经之地。《日下旧闻考》援引《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十二月,御史李日宣议于都门抵良乡界五十里,如长店、大井、柳巷、五里店、太平墧等处”。柳巷即今六里桥。这条路上的地名至今仍在。
御路通信驿站忙
通信线路,自古便有,唐宋时称为“边铺”,至元朝已经普遍使用,称为急递铺,就是驿站,主要任务是“递送公文”,近似于今天的邮局。明代战事频频,洪武元年(1268)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驿站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建有铺舍,或称暧铺,既是邮局,又能住宿,兼有今日公寓宾馆的意思,过往商旅人等也可下榻歇息,保证了通信的安全畅行。明朝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著有《宛署杂记》,书中“铺舍”记载:“宛平县凡一十二铺,每铺设铺司一名……又十里至卢沟桥铺,又十里至新店铺,通良乡……”信息由此路传向京西南各地。
此路还是皇帝出行的御路。西陵建成后,清代皇帝每年祭祖必渡卢沟河,必过卢沟桥。卢沟桥经历过几次修葺,明代有永乐、嘉靖,清代有康熙、乾隆。卢沟桥还经历过一次拆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送殡西陵,棂柩车宽,拆除了桥两侧的石栏,附搭木桥才得以通过。事后又拆除木桥,恢复原样,为现今看到的样子。
忽有不解,洪水如此发威,历经多少朝代,而卢沟桥始终完好无损,真是有神相助?存疑多年,直到通读乾隆五十年《重葺卢沟桥记》碑文,才从中得到答案:“浑流巨浪势不可当,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存。”皇帝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看过桥的内部结构后的感叹:“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其亟也。”不难看出古人做工的态度,没有科学的设计,良好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定然不会保留至今。桥上柱头的狮子,本无实用价值,仅为装饰,依然做得那样精致,神态百变,今人也难以仿造出效果。
长店新店“常新店”
宛平城为永定河北岸渡口,南岸渡口在何处?资料中常能看到“长店”或“新店”,应是南岸的渡口,即为今日所称的长辛店。写于清代的《日下旧闻考》记得明确:“长店当即今长新店,在卢沟桥西五里”。旧时长店和新店是两个邻近小村落,长店在南,新店在北,靠近渡口。之后两村连在一起,名字也有了合称。当地人另有俗称“常新店”,取“客有常来,店要常新”之意。后来“新”字衍化,写为“长辛店”。过往行者别无他路,只能在此过河,长辛店不可替代,而登岸处总有新变化。乾隆皇帝谒陵时有《过卢沟桥》诗:“北南下口屡迁就,惭愧终无永逸方。”渡口位置的迁移,一国之君,皇帝心有不安。
许多城市的建立源于交通。京城西南的渡口如此重要,为何没有像其他地方形成大型商业城市,或者说与辽金建立都城相比,来得那样晚?一个上千年行者住宿落脚之地,总被称为店或新店?想来应与水患有关。无定河改称永定河后,才带来了南岸的稳定,长辛店成为古镇,现今地面存留也多为清代遗物。
长年堆积,地势升高,长辛店古镇地下埋有古物。清雍正六年(1728),修西南通道,用巨石从广安门经宛平城,一直铺到长辛店的南关外。长辛店大街原有南、北两个门楼,门楼内称5里长街,门楼外称关外。石板一直铺到长街的关外。巨石约近2米长、50厘米宽、20厘米厚,现今就在长街下1米深处。九子河附近的永济桥至今还在,前两年还可看到露出地面的石栏。地面高岗上,水漫不到处,还存有更为古老的建筑。金代的镇岗塔耸立,周围汉白玉围栏,铭文上刻着建塔历史。
行走在古镇,处处感到古意。5里长街,商店鳞次栉比,前面还有摆摊做各种生意的小贩,商业氛围浓重。街上还能看到“有钢种锅换底——”的手艺人,这在京城几乎绝迹。街两侧种着密集的槐树,树冠交织在一起,半空相接,遮阳避荫,这是商业街道的环境,也是老胡同老街道的感觉,如此长街在京城内少见了。遥想当年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街上商贾旅客云集,店铺酒肆林立,无论打尖儿歇脚的商客,还是进京赶考的儒生,或是穷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杂其间,人来人往,车马声啸,热闹非凡。
长辛店古镇景象,还是从古人的描述中去寻找。乾隆皇帝有《过卢沟桥道中即事》诗为写实:“过桥村店号长新,旅馆居停比接邻。试问于中投宿者,阿谁不是利名人。”诗作让人想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繁华。旅店是这里的突出印象,也是渡口的主要生意,由此带来多种商机。皇帝不是微服私访,不仅眼观,还有问话的调查。如果说在古镇里有可能让听差去问,而在田地耕种的农民却是亲自调查:“柳陌风前金缕缕,麦塍雨后绿芊芊。见耕犁者教传问,云近清明种大田。”清明前后,村外周边的田地长势良好,雨后一片绿色,没有灾害,是祥和的景象,也是太平的象征。
“二七”工运声名震
长辛店大街成“鱼骨”状,条条“鱼刺”通向“脊骨”。街巷保存完好,街上的胡同也有特点,大多以“口”命名,如曹家口、王家口、米家口、车店口、车站口、留养局口、娘娘宫口、大寺口、祠堂口、火神庙口等;或者叫里,如乐山里、福康里、同兴里、德善里、居仁里、平安里、成合里、育英里、仁合里、同福里等。胡同名字联系着古迹,现今修复过的有火神庙、老爷庙、娘娘宫、清真寺、天主教堂等,也有已不存在的玉皇大帝庙、文庙、药王庙、崇恩寺、西峰寺等。寺庙之多,便知过往人之众。胡同名字还能得知有各种各样的生意人,很专业,当年定有相当影响。穿行于胡同之间,看着旧有的门牌号,从木门当、石门墩中,想到主人的地位身份,嗅出旧时商业氛围,体会南来北往的宗教信仰,感受古老的渡口文化。
古人对卢沟河多有描写。宋朝词人范成大,写过一首题为《卢沟》的诗:“草草舆梁枕水坻,匆匆小驻濯涟漪。河边服匿多生口,长记轺车放雁时。”范成大生于1126年,卒于1193年,官至参知政事。卢沟桥建成于1192年,想必范成大在卢沟河边小住时,卢沟桥尚未建成。诗中描写的应是古渡口的风貌。
而明人王洪写过一首诗,标题点明了出发地点,《卢沟桥南发》:“河上人家尚掩扉,河中孤雁荡寒辉。清霜古店闻鸡早,落叶空林见客稀。飞雁数声秋影没,远山一带曙光微。壮游记得东南道,匹马高吟此日归。”王诗与范诗相比,都有水有雁,都在岸边小住,也多了些景物:河上有了人家,还有住宿过的古店,既为南岸的长辛店,有出游而归的路线,清晨鸡鸣而起,登上进京之路。
清末民初以后,此路依然是交通要道。京汉铁路修通,催生了长辛店机厂,迎来了系列工业的诞生:有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北京北方车辆制造厂、装甲兵工程学院等。尤其工运史上的“二七”工人大罢工,长辛店声名大震,享誉全国。今人也有联赞曰:“妙笔任谁挥?蘸留霞山色,永定月华,诗画长铺王者地;轻舟由我驾,藉工运雄风,卢沟豪气,云帆直挂古城天。”内容涵盖了这一地方的历史,抒发了对厚重文化的感怀,让今日长辛店人备感自豪。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专著,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传记文学等十余部,专著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文学作品获奖几十次,散文集《我上高原》获冰心散文奖。上千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奖、参展。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