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征稿启事
奋斗正青春
“不务正业”的红马甲
生命的慰藉与感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7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务正业”的红马甲

 

6月一过,农家地里的玉米全都熟了。这不,早上、中午或者傍晚,只要不下雨,老娄就时不时地去门口张望两眼。

老娄今年84岁了,家里有一片玉米地,面积虽不算大,但除了拿来自己食用外,也能卖一些钱贴补家用。不过,你若足够留心,就能发现,其实他看的不是地里的玉米,而是门口的路。他好像在等待,等待着谁的出现。

看着老娄天天在门口翘首以待,几乎都快要把秋水望穿。与他相熟的邻居便同他开玩笑:“老娄啊,你是在等去年来的那些人吗?你说你们非亲非故的,人家帮你一次两次已经很好了,哪能年年都来?”

老娄说:“会的,一定会来。”老娄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这些人坚持做这件事情已经很多年了。

老娄是低保户家庭,妻子比他小三岁,患有眼疾,他们虽然育有两个孩子,但是智力上都存在缺陷,基本上给家里帮不上忙。老娄年轻时身体健朗稍微还好一些,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力越来越差,对于田间的农活也就愈感吃力。

大概四五年前,老娄家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穿着红色的马甲,马甲上印着“国家电网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字样。他们告诉老娄,说来免费帮他种玉米,玉米成熟时还可以以义卖的形式帮他进行销售,所得的钱一分不留,全部给他。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吗?最初的时候,老娄心里是怀疑的,总觉得太不真实了,担心里面另有文章。他说自己考虑考虑,这些人走后,他同自己熟悉的邻居说起这事,邻居们也都觉得不可思议,这让老娄更犹豫了。后来还是村里的工作人员出面,告诉他来的这些人都是党员,而且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服务已经很多年了,其中一名还是劳动模范,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绝对可以放心,老娄这才半信半疑地点了头。

让老娄大感意外的是,这些穿着红马甲的人不仅来了,翻地、挖坑、在地里种下玉米苗,而且还种得很好。到了玉米成熟的时节,他们如约而至,除留下部分供老娄一家日常食用外,其余的全都掰下装好,称过分量一一记好,然后就急匆匆地走了,说卖完再过来。老娄也不知道他们能卖多少,但当夜幕降临时,有两个穿红马甲的人再次来到老娄家里,将钱递到老娄手中。老娄都呆住了:好几百斤啊,这么快便卖光了!

打那以后,这些“红马甲”年年都来。慢慢地,老娄也与他们熟悉了起来,闲聊中,知道那个皮肤有点黑的叫胡群丰,头发有点稀松的叫王军浩,修过电灯,也救过人,知道他们这个团队里有60后、70后,也有80后和90后,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

说句实在话,老娄不是没有担心过,因为无论给自己种玉米、掰玉米还是卖玉米都不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而且他们应该也是挺忙的,这从他们每次都是趁着节假日或者早中晚的非上班时间才来可以得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算是“不务正业”吧——谁能保证他们有一天就不来了呢?但这些红马甲总能以自己的行动打消老娄的疑虑。

有一次老娄在报纸上看新闻,才知道这些“红马甲”干过的“不务正业”的事情不止给自己种地这一桩,他们还时常参加无偿献血,免费给老人修灯修电器,甚至跑去几千里外的雪域高原,给那里的人提供帮助。这让老娄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老娄心想,怪不得他们叫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那种不求回报的无私可不与电视里说的红船的奉献精神一样吗?

想起了这些事情,老娄忽然为自己先前的迟疑感到有些羞赧。

约过了五六日,那些“红马甲”又一次如约而至。他们的态度还是那么热情,做事还是那么细心,身上的红马甲还是那么闪耀。老娄觉得,这就是自己心里“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潘玉毅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