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密云区保水富民“两不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履行保水第一责任 探索生态富民之路
密云区保水富民“两不误”

蜜蜂生态科普馆延伸甜蜜致富路
 

群山环绕,碧波荡漾,素有“燕山明珠”之称的密云水库,正静静地滋润着京华大地。顺潮白河而下的生态补水工作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密云水库无声的滋润,实现了密云潮白河北京段22年来首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同时,回补地下水,藏水于地,极大地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是密云水库给予保水人的馈赠。而甘于奉献的密云保水人,也正用勤劳与智慧,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的发展之路。

保水是第一责任

394个摄像头覆盖环密云水库各个角落

密云区作为首都重要饮用水源基地和生态涵养区,为修建和保护密云水库,1958年至2003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搬迁三次,小规模搬迁七次,共搬迁村庄102个,移民16010户,迁出人口69346人。为守护这一盆净水,密云水库相继实施了退耕禁养、封闭围网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周边群众更是把一切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之路都拒之门外。

今年,密云水库更是通过安装394个摄像头,搭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将进一步提升“保水”的科技含量。

“此次安装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广播对讲两个应用系统,通信和供电两个底网以及一个综合管控平台,并设置了1个总控中心和8个分平台,是密云水库重要的保水科技设施。” 据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宇兴评介绍,密云水库最大水域面积188平方公里,驾驶执法船巡视一遍需要2小时以上。如果接到举报违法钓鱼、非法捕捞、破坏围网等情况,很难马上到达现场取证。

“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借助390余个摄像头,可以实现对水库周边的监控全覆盖。”宇兴评说,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智能识别、库区防火、广播、警告劝离、违法取证等功能,当出现破坏库区环境的可疑对象时,总控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立即把情况反馈给8个分平台,与区公安分局图像中心实现联网,提高处置违法行为的效率。

这394个摄像头主要安装在以前重要的钓鱼位置、进出水库卡口、近水的村庄和单位、围网周边的重要道路等,具备“喊话”功能和人脸识别、车牌号识别等技术。其中,位于库中制高点的荞庄岛和山安口安装了2个360度全景摄像机,并应用了热成像技术,监测范围可覆盖方圆5公里,不仅阴雨、雾霾天气可以感应到库面上的活动,就连夜间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据悉,该系统试运行至今,已发现偷钓、偷捕等违法行为并立案近80起。

产业帮扶助发展

低收入村变身特色农产品输出地

苍术会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由14个自然村组成,曾是当地知名的低收入村。“为了带领村民脱低致富,我们可没少下功夫。”苍术会村党支部书记蔺占军告诉记者,组建合作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18年,在市农业农村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苍术会村依托地域优势,结合林下空地大量闲置的特点开始实验性的种植林下木耳,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沿着村边穿流而过的清水河旁向前走,两侧大片的果树林下隐藏着排列整齐的木耳菌棒,河水浇灌下,新鲜木耳悄然生长。蔺占军说,“村里有大量的栗子树,栗子树喜光,耐旱耐寒,能在空气干燥而土壤较为潮湿的环境下生长。栗子成熟、采摘期为每年9月,林下木耳种植到采摘的时间为3月至7月,二者不仅相安无碍,还能节省耕地、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

据介绍,2019年,苍术会村的木耳种植面积从原来的试种20亩增加到150亩,总产量达到7万斤左右,产值300万元,惠及潮岭子、河北、南沟等8个生产队的78户低收入户,户均增收3万多元。当年,全村低收入户便依靠种植木耳实现了脱低摘帽。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曾经的低收入村民张印库,56岁的他正忙着给林下木耳菌棒浇水。“我曾是村里的低收入户,现在在合作社上班,管理这20亩的林下木耳,三个月就能拿1万多元的工资。” 张印库笑着说。

边探索,边发展。2021年,苍术会村还将试种30亩赤松茸,预计年产鲜品可达15万斤,预计年收入100万元左右。说起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蔺占军心里还有更大的抱负。“目前村里的木耳都是晾晒之后直接卖出去,农产品附加值低,下一步,我们希望能把木耳进行深加工,分出等级,进超市、开淘宝店,举办采摘活动。不光是销售木耳,还要销售核桃、板栗、梨等众多特色农产品,让咱们村里的农产品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寻常百姓家。”

除了向外输出特色农村产品,密云的产业帮扶还在引流进大山上下功夫。位于下栅子村的“大城小苑”精品民宿,隐于大山之间,但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总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前来投宿、享受乡村闲居生活。“我们这里有8个院落,16间房屋,可同时供40余名游客在这里住宿生活。”民宿总经理马兴升是土生土长的下栅子村人,他告诉记者,2018年,按照精准帮扶工作部署,城建集团与下栅子村签订了“一企一村”结对帮扶协议书,在这里建成了“大城小苑”精品民宿,2019年4月正式营业。

民宿项目首先解决的就是低收入村民的就业问题。此前,下栅子村选派5名村民进入北苑大酒店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民宿开业之后,5名村民成为“大城小苑”的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吸收就业-培训人员-反哺村内生产-再吸收就业”的长效机制,激发村民主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带动村民稳定增收。村民向义琼告诉记者,“之前在家种地,生活困难。来民宿工作后,一年算上底薪和提成,收入有三四万元。”

此外,民宿项目还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过去尽管村里的农产品售价低、销售难。但如今通过民宿收购、游客购买的方式,就几乎全部能卖出且卖出好价钱了。”马兴升说,“今年村里还将规划建设9套民宿小院,助力村民增收,而这条引流进山村的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红火。”马兴升信心满满。

探索生态富民路

绿色农业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密云蜂产业、农业的发展一向充满商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密云的蜂蜜、甘薯等众多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赞誉不断。

石匣村位于密云水库北岸,地处水库一级保护区,保水与增收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难题。为保护水源,密云全面实施水库高程155米以下退耕禁种、畜禽禁养,石匣村为此退出耕种土地7000多亩,清退牲畜10600多头。

“红薯种植成本低,产值高,还可以涵养水源。”为带领村民走出发展困境,石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宝君牵头建起了北京石匣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技术支持,建立甘薯育苗基地,推广各种先进栽培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并建设5000平方米的甘薯储藏库,形成了甘薯育苗、生产、贮藏一条龙的技术模式。

同时,为了延伸甘薯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合作社还开发了薯条、薯干、薯粉、冰烤薯等产品。“去年,合作社自筹资金60多万,改建了冰烤薯加工车间。刚出炉的烤甘薯投入液氮中进行冷冻,最大程度保留原味,被称为‘冰烤薯’。”宋宝君告诉记者,去年,这套速冻装备加工出3万斤冰烤薯,带来了20多万的收入。

山地红薯,口感甜糯,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产业的发展,石匣合作社已成功注册“石匣甘薯”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石匣村甘薯的知名度。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吸纳高岭镇8个村1100户村民入社,甘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年产甘薯800万斤,社农人均增收6000元。

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蜜”,记者走进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蜂场,成群的小蜜蜂飞来飞去,穿梭山野之中,嗡嗡作响。蜂箱里忙碌的小蜜蜂密密麻麻,黏稠透亮的蜂蜜溢出蜂巢,引得人直流口水。

曾经的低收入户蜂农赵喜玲在自己的蜂场中忙碌着,关于养蜂的各种问题,她都可以打电话给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得到最快支持与帮助。现如今蜂场里饲养着150箱蜜蜂,在赵喜玲的精心照顾下,每年可以给这个家庭带来3万多元的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拥有密云地区入社蜂农571户,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140余个,产蜜蜂群5.9万群,蜂群规模6000余亩,授粉蜂群8000余群,蜂群数量占密云区蜂群总量的60%以上,间接带动养蜂从业人员2000人,年产蜂蜜2000余吨,产值近5000万元。

与此同时,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积极嫁接文旅产业,努力延伸甜蜜致富路。2019年底,合作社建成总面积710余平方米的蜜蜂生态科普馆,内容设置蜜蜂、蜜蜂文化等七大板块,采用实物、动画、标本、3D影像等方式,通过声、光、电、影等特效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生动展示宣传蜜蜂精神、普及蜜蜂知识,寓教于乐,引人入胜。2021年1月,奥金达成为密云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开发奥金达“三M”课程、亲子游项目等,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上行稳致远。

下一步,密云区将深入挖掘蜜蜂文化内涵,扩大蜂产业发展外延,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推动蜂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将蜂产业打造成为密云的特色产业、标志产业、富民产业,以小蜜蜂托起大梦想,将小蜜蜂做成大文章。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