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历史遗存中凝望
主讲人介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历史遗存中凝望

 

每年到了6月第二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文物保护问题都能获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凝视。我平时有个习惯,对那些古建筑、古遗址、古民居、北京胡同、名人故居、北京会馆、历史街区等厚爱有加。每每在这些文化遗存中探寻和漫步,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得到了很多启发。

那么,北京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究竟有多少呢?目前尚无权威机构的数据。不过,从北京各区文旅部门发布的各区所在文化遗存目录看,多则200多个,少则几十个,因此,这个数字也不难估算。从北京经历了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来看,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京积累了无以计数的文化遗存。如果统计出来,那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历史遗存看似貌不惊人,确是城市厚重的历史刻度

在很多人眼里,遗址与废墟占地不少,荒草丛生,蚊蝇遍地,成为城市的一道道伤疤,在打造美丽都市中,似乎是拦路虎、挡风的墙。因此找个机会就要伺机把这些遗存抹掉。就连名扬中外的圆明园废墟,这些年来也不时有不少专家提议重建。以至于国家文物局在去年就重建圆明园做出答复,认为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而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对此,我深表赞同。

以圆明园为例,它是北京最大一处、最有历史价值的废墟遗址。每年都会接待无以计数的中外游客来此旅游、凭吊。我就先后去过好几次,都不尽兴。据记载,这片废墟曾经是清王朝耗费150余年时间精雕细琢的皇家宫苑,是珍藏着无数珍贵文物的艺术博物馆,是汇集了中国古典建筑精华的艺术宫殿,是融汇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世界园林典范,如今怎么评价它的价值都不无为过。从凭吊者的评价可以看出,所有的人,在参观完这个清代时建造的万园之园后,在充分领略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之外,还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因为落后而遭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历史,十分悲愤,很多人由此生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这样的历史废墟,本身就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教科书,如果重建,也是一种笨拙的复古,这样的崭新建筑,能有废墟带给我们的内心震撼吗?

我还到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元大都遗址公园、北京镇城之宝之一的燕墩(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皇城根城墙遗址公园、国立蒙藏学校旧址、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明皇城东安门遗址、民国时期的香厂新市区、通惠河玉河遗址等京城近百个历代重要遗址或者废墟走访,发现这些遗址都是在废墟或者是接近废墟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园,从而没有让这些历史遗存烟飞灰灭。如今这些遗址公园也因为残缺美、历史美,而让这座城市多了很多文化韵味和文化地标。

有效利用历史遗存,应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面

当然,如何有效利用历史遗存,也需要有关部门和决策者会同专家,拿出切实可行的稳妥办法。比如,有的可以在废墟基础上建立博物馆、遗址公园、立碑等,如圆明园就是北京最大的遗址公园。北京还有一些元明清的城墙,由于后代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拆迁,有的只是保留了一堵墙、一段墙。然而就是这厚重的一面墙,也着实让我惊叹,完全可以在旁边再建立一座博物馆。我到过北京好几处的古城墙遗址,在此流连忘返,感觉看城墙如同会晤历史老人,这些残破的城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历史文物的残缺美。

不只是古城墙,我这几年还到过北京不少的古代庙宇遗址所在地,有的就是一块小小的碑文,如大悲寺,让我在感慨之余,内心升起了再读那段历史的渴望。毫无疑问,各类遗址是历史的遗迹,即使剩下一堵墙、一口井、一栋残缺不全的庙宇和楼房,但是历史的风风雨雨总会在这些废墟上留有诸多的印迹。

历史虽然是过往,但是遗迹也会“说话”,即使这些遗迹形单影只,还会让人凭吊时升起无限的感慨来。所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有关部门有必要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存,清理一下家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打捞和修复,可以说,活化利用好这些废墟和遗址,才能发挥文物应有的传承和启迪后人的作用。

在北京历史文化遗存中寻找曾经的辉煌

我还到过北京不少的明清时代的会馆,有的都是接近彻底坍塌的院落,如谭嗣同、康有为、龚自珍、沈从文、鲁迅等所住过的会馆。还到过不少名人住过的四合院,如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胡适、梁实秋、田汉等,可惜这些名人故居,要么是没有腾退,要么是接近坍塌。有的胡同和故居只是留下了地名,已没有了建筑遗迹。如在王府井大街翠花胡同旁边的一个新建美术馆正门的地上,我发现一行字,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个地方就是民国时期大总统黎元洪的故居。如今从地上写的字才知道,黎元洪故居曾在这里。目前只剩下故居一堵墙,可谓是写在地上的名人故居。

前一段我去北京大栅栏地区杨梅竹斜街61号,在这个颇具民国风的胡同前后走了几遍,才找到沈从文在1923年9月,刚到北京时住过的第一个故居——酉西会馆。

据史料记载,这个会馆在100多年前盛极一时,主要接待来自湘西的客人。20岁出头的沈从文,刚当过5年兵,想到北京这个大城市闯荡一下,他来到这个会馆住了半年,为其日后写出《边城》《长河》这样的名著奠定了文学基础。因此,这个会馆旧址无疑是沈从文重要的文学出发地。然而,由于年久失修,会馆在日后成为了十几户的大杂院。如今整个院落已经接近废墟,无法正常使用。

我走出这个会馆遗址,不禁在想,有关部门何不把这个会馆修缮一下,改成沈从文故居或者故居遗址,以便让南来北往的文学爱好者凭吊呢?其实,对这些文学大师来说,他们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值得瞩目,值得后人留存,而不应是稀里糊涂地一拆了之或者改做其它用途。

这样的会馆废墟还有一个绍兴会馆。在菜市口大街,深藏在南半截胡同中。我在敲开紧闭的大门之后,发现这里也是接近废墟。鲁迅在北京的14年间,在这里就住了7年,写下了《狂人日记》等不少名篇。因此这个地方应当是一代文豪鲁迅早期名篇诞生地。然而,由于年久失修,绍兴会馆接近坍塌,即将成为废墟,也是令人唏嘘的事情。如果把绍兴会馆修缮为鲁迅早期文学纪念馆,必将是文学爱好者的一大福音。

应当指出,历史遗存是历史的沉淀和遗存物,让遗址复活,不仅仅是建立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遗址复活。如北京西城区前不久对辖区的晋江会馆、梨园公会等七处遗存进行文物活化的招标,也是一次把历史遗存有效利用和盘活的尝试。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