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用“三多”诠释了一个产业工人的成长之路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5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用“三多”诠释了一个产业工人的成长之路
——记全国优秀农民工宋海涛
 

他是工友们眼中灯塔一样的先锋榜样,是项目经理心中值得信赖的“实力担当”,也是村民们口中“时刻不忘家乡”的雷锋式好人。他就是中建二局华北公司渤海分公司郡德花园项目农民工宋海涛。

从1994年迈入建筑工地,宋海涛就是周围工友眼中最“与众不同”的存在,凡事喜欢多学、多想、多做的他,被工友们戏称为工地“许三多”。2021年,宋海涛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他的“三多”坚持也成了大伙儿学习的榜样。

多学一点 27载成就机电大拿

1994年,19岁的宋海涛因为家庭贫困,辍学来到建筑工地打工。因为没有过硬的技术,只能干些简单的杂活,一天的工资只有5块钱。“看着技术纯熟的老师傅,工资是自己的好几倍,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不能一辈子干杂活儿。”宋海涛暗下决心。

白天,宋海涛总是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稍有空闲就跑去给老师傅打下手,边干边请教。晚上,他则自己购买书籍和网络课程,学习暖通和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不懂的就标记出来,一有时间就找现场管理人员和有经验的工友请教。

“当时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1点以后才休息,每天都要保证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当时年轻,不觉得辛苦,就想着要多学知识,弥补自己没有继续读书的遗憾。”回忆起当时情景,宋海涛感慨道。

在宋海涛的努力下,仅仅一年,他就从杂工成长为专业水电工,电气焊、氩弧焊……手到擒来。两年后,他又因业务能力优秀,成为劳务班组长,带着班组工人共同学习进步。“当时我就想,怎么能够再进步一点,我感到自己管理班组时的管理经验不足,对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比较薄弱,再加上,见到项目上的管理人员都是土木工程等高等教育专业出身,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于是我又报名了建筑工程专业大学专科的课程学习。”宋海涛回忆说。

“当时,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我每天上班都高效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等晚上6点以后,管理人员下班后,借他们的电脑用来上课学习。”宋海涛回忆道。2002年,宋海涛成功取得大学专科学历,2017年,他又被河北省职业改革办公室认定为暖通工程师技术职称。总是想着多学一点的宋海涛不仅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也切实成长为项目上理论、实操两手硬的“机电大拿”。

多想一步

党员先锋凝聚工友智慧

2018年,宋海涛来到中建二局华北公司渤海分公司郡德花园项目,从事机电施工。项目包括29栋洋房、4栋别墅、地下车库及人防工程,现场施工作业面广,机电施工工程量大。遇到困难,党员带头顶上。作为党龄11年的老党员,宋海涛带头成立农民工党员创客空间,带领工友们挥洒汗水的同时,用自己的智慧为项目品质提升和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项目降本增效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减少材料损耗。机电施工涉及到的电缆线动辄几万块,线缆长度如果有问题,几万块就浪费了。因此我要求大伙儿,必须认真看图,按图测量外加现场实测实量的双重复核后,再精准下料。”宋海涛侃侃而谈,“我们每天会利用业余时间,召开看图会,邀请技术部的工程师教我们看图,针对各作业部位的施工难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起初,项目工人对学看图并不情愿。有人说:“咱们是工人,干活儿挣钱就好了,老宋是让咱当总工呢。”面对大家的非议,宋海涛决定,要用管理手段解决大家的思想问题。他主动联系项目部,订立了精准施工奖惩制度,对认真看图,施工无返工人员进行奖励,反之则进行惩罚。在这一奖惩措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工友开始对物料、工序等各个环节“斤斤计较”,项目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

宋海涛创客空间通过读图,并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提出项目地下室综合管线优化、桥架走向优化等20余条合理化建议,其中10余条被项目采纳,为项目降本增效30余万元。

在他的感召下,他的班组已有3名工友入党,多名工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星星之火在工友心中熊熊燃烧。

多做一些

爱心奉献造福乡邻社会

这些年,宋海涛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们。宋海涛所在的保定市唐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地丘陵占全县面积80%以上,全面脱贫前,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两脚泥,每到夏季降水多时,好多村民都出不去门。”宋海涛回忆道。2010年,在宋海涛心里盘桓许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联合3个外出务工小有成就的村民一起,为家乡集资修路,他个人捐款就达10余万元。看着柏油路代替了土路,村民们都说宋海涛没忘本,没忘了大家。

2017年,村民小管家的孩子生了重病,急需治疗费、住院费数万元,宋海涛从村委会的微信中得知了消息,又慷慨解囊,帮助小管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帮助因病致贫的村民改善生活、帮助困难群众修缮房屋、带头为村里筹建健身文化广场……从19岁外出务工至今,每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宋海涛总要拿出一部分回馈乡里。

“2018年,全县彻底脱贫摘帽,看着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这是我最开心的。”宋海涛笑着说。此外,在宋海涛的劳务队,有很多他的老乡,把乡亲们带出大山共同致富,是宋海涛这些年一直践行的。

同时,宋海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汶川地震、新冠疫情……宋海涛参与社会各类捐款10余次,捐款金额数万元。此外,他还是献血大户,坚持20余年参与义务献血,平均每年献血两次,献血量合计超过10000毫升,相当于3、4个成年人的人体总血量。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创造上,也体现在他的奉献和付出上。”谈到他的爱心奉献,宋海涛有一丝腼腆。“我当时因为家庭困难,没有继续读书,现在日子好了,就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实现理想,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我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努力和付出都更有意义和价值。”宋海涛言辞恳切。

凡事多学、多思、多干的宋海涛,用行动践行着超越自我、矢志攻坚的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诠释着新时代技术型产业工人的成长之路。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陈雅君 赵玉昆/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