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进“博物馆之城”畅享中华文化魅力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博物馆之城”畅享中华文化魅力

 

如今,到博物馆去,成为广大公众追求的时尚。特别是每到节假日,博物馆游成为很多人的首选。马上又到了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了。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的确,从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阻挡了人们去博物馆的步伐。眼下,随着疫情的好转,博物馆行再次被不少人列入了休闲日程。近年来,我陆续走访了京城的几十座博物馆,深感博物馆带给我的全新的文化体验和震撼,那种喜悦是难以描述的。

我在京城的一座座博物馆中穿行,心灵也在参观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思维也在参观中得到了拓展。

一、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成就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辉煌历史。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精髓,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而北京的博物馆数量、质量,在全国5000多家博物馆中,也独树一帜。截至2020年底,正式备案博物馆的总数达197家。这个数量还不包括那些由各个机构建立的内部博物馆、未备案博物馆,如果加上这些博物馆,那将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据我所知,北京在前几年就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英国伦敦。北京市主管部门从去年开始正式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从目前北京博物馆的数量、发展和影响看,这个博物馆之城的设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届时百花齐放的博物馆会让全世界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为之倾倒。

随着疫情的好转,京城目前有近100家博物馆恢复了开放,这些内容不一,大小不等的博物馆,完全能够满足公众沉醉博物馆进行文化体验的需求。我特别注意到,新开办的一批博物馆主打京味儿文化,比如劲飞京作红木博物馆、燕京八绝文化博物馆、二锅头酒博物馆等。在皇城御窑金砖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从明永乐年间到清宣统年间的御窑金砖,每一块金砖都标注了年代款识、督造官名字和窑户名字等信息。在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里,观众则能看到京帮中药古法炮制场景、几近失传的京帮高案刀,还能亲身体验中药制作。

这些京味浓郁的博物馆,对喜爱老北京的参观者来说,又多了体验和浸润的文博基地。按照主管机构的设想,打造“博物馆之城”,一方面要力图构建不同背景、类别丰富的博物馆,从而建设更加多元的博物馆体系。另一方面加强策展能力,组织专家、讲解员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让云直播更多地走进人们生活。目前,有很多公众关注的博物馆正在全力建设中,如圆明园博物馆、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相信这些重量级的博物馆将会是京城博物馆方阵中靓丽的风景。

二、走进博物馆,走进历史与文化的深处

应当承认,早些年博物馆不是目前这个样子的,大多数博物馆和公众隔得有点远,人们除了去故宫、国博等大型博物馆一睹风采外,其它博物馆的人流并不大。由于缺少与观众的互动,缺少高科技的配合,缺少生动的介绍,所以许多的国宝基本都是沉睡在各自的博物馆里。

大约是在2017年,以故宫为代表的全国一些大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重新向社会诠释了博物馆的理念,从而让人们乐于走进博物馆。诸多博物馆一改过去的闭门办馆思路,一些新展览、新举措总是牵动着国人的神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如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自2017年9月15日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热情观众前来参观,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此外,故宫每天8万人的限流措施,陆续新开放的藏品都最大程度地吸引着公众的眼球。而《国家宝藏》节目。又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博物馆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有人说,走进一座博物馆,就是读懂一座城,读懂一个民族。以故宫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堪称艺术的宝库。因此,故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立体的大书,值得反复打量。

当然对每个人来说,如此众多的博物馆资源也需要有所取舍。除了必去的国宝级、世界级的博物馆之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休闲时长等有所选择。比如,爱好文学的尽可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纪念馆、茅盾故居、郭沫若故居等博物馆一探究竟。而喜爱戏剧的朋友,完全可以到中国戏剧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去。喜欢美术的朋友,可以到中国美术馆、齐白石故居、徐悲鸿纪念馆等艺术大师的博物馆,还可以到新的艺术博物馆,如当代美术馆等。喜欢北京历史的的朋友,可以看的博物馆更多了。如史家胡同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等。更让人惊喜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成为了京城博物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李大钊故居、宋庆龄故居、纪晓岚故居、林则徐故居等。从我去过的几十家名人故居看,每个故居都令人肃然起敬。这些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让我们感受到了京城历史文化的厚重。

三、开放包容的博物馆,亟待继续放大魅力

有专家指出“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是的,文物应当是流淌的艺术,是民族文化固有的基因。我们应当让文物唤醒全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记忆,让这些文物穿越几千年,跨越时空,与现代人互动。

这几年我在走访众多的博物馆之时,也注意到了一些新崛起的博物馆的创立理念十分新颖别致,令人赏心悦目,回味再三。如我去的松美术馆,从里到外处处都可圈可点,让人拍案叫绝。这是一座具有国际视角、国际标准的艺术空间,虽然地处北京顺义温榆河畔十分偏僻的所在,但是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华丽转身。

我注意到,整个空间,虽然占地不多,但建筑师去除了原始建筑的符号,将一切转化为几何、净白,使“松”成为一座极具包容力和承载力的“艺术容器”。通过建筑传递出“净”之观感,“无为”之气息,让观者抛却繁杂,返璞归真。在里面展示的美术作品也呼应了这个设计理念。类似的美术馆还有很多,如中国油画院、合艺术中心、当代美术馆等,都是异常的简约、留白,给人以更大的遐想空间。

由此可见,诠释中华文明、中华艺术重在进行艺术创新,要用现代观众喜爱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艺术性地再现以往中华文化遗产所绽放的艺术光芒!艺术创新不能是一句口号,博物馆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融会贯通各类艺术手段,让公众与文化对接,从而实现文化自信的诉求。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知名时评人。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散文等。为北京杂文学会会员,至今仍笔耕不辍。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