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大红门”的守正创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红门”的守正创新

化验室工作人员对每批猪肉进行严格检测
工人正在将肉馅进行过秤包装
白条肉进入流水线,都带有“身份证”
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品评,多轮改进后才能走向市场
工人正在对白条肉进行切割分类
 

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有人出门看风景,有人在家做美食。市民杜女士最近喜欢上了小包装的冷鲜肉。“疫情时期,小包装的肉处理起来比较方便,而且一顿就能吃完,适合快节奏生活。”记者了解到,如今,小包装肉食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最受年轻人的青睐。

一个猪蹄分成6到8块,一盒五花肉或里脊肉一斤左右,还有猪肝、大肠等副产品,都是一家几口人做一顿饭所用的量。

2020年初,针对疫情期间居民居家自主烹饪频率大幅提升、食材需求增长的现状,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旗下品牌“大红门”推出“红门小厨”系列精加工产品,包括小包装的精加工猪肉、猪副产品等。

5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二商肉类食品集团“大红门”产品加工基地,探访“老字号”的守正创新。厂区实施封闭管理,不仅人员进出要严格登记测温,车辆进出也要实施消毒处理,保证厂区内消毒防疫不留死角。“集团外埠生猪屠宰基地调来的白条肉会带着‘身份证’。”车间工人指着猪身上的二维码标签说,“只要用扫描仪器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就能知道白条肉来自哪个养猪场。”

在分割车间里,两条分割生产线正在运行,工人们将猪白条分割为规格不一的鲜肉。众所周知,从屠宰完成的鲜肉到深加工阶段,时间越短,产品品质就越有保障,为此,“大红门”在北京、河北、河南、陕西、湖南等地建设了生猪养殖、屠宰基地,还有精、深加工车间。

虽然材料是自家生产的肉,宰前已经过多轮检验检疫及兽药残留检测,但在进入加工车间前,依旧要对每批猪肉进行严格地检验检测,对猪肉外观也会进行复检处理。从屠宰到加工,最快36小时,这些“放心肉”就能走上市民餐桌。

“作为‘老字号’,产品不仅要做到质量过硬,更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二商肉类食品集团副总经理闵成军介绍,通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后,二商肉食集团于疫情初期推出了“红门小厨”小包装产品。记者在小包装肉类产品加工车间看到,工人正在细心切割,摆放里脊肉、猪肝等产品,经过称重再使用气调盒进行包装,消费者买回家后,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烹饪。

在熟食方面,“老字号”一样走出创新发展新路径。近两年,“大红门”每年都推出二三十个新产品,是否有嚼劲,咸淡是否适口,韧、硬、弹的程度等,都是品评的标准。“今年计划推出两类约三十种新型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闵成军表示。

□周世杰/摄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