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西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修缮古建文脉 传承匠心技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5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修缮古建文脉 传承匠心技艺
——记北京轩方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万众
学习古建筑知识
▲于万众(左三)与团队成员合影
◀前往施工现场
 

胡同深处,修一段砖墙,砖缝得拿着尺子精确到毫米;墙根砌几层砖,只能单数不能双数……这都是古建行当里的“铁规矩”。有着40年修缮阅历的北京宣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京轩方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万众,连续4年担任西城区(南区)街巷胡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经理,运用仿古修缮等方法恢复胡同历史风貌,共完成65条胡同的环境整治工作。让我们一起来细读他的故事。

接力木作

干一行爱一行

“早前家里老一辈就是房管局人,父亲是木匠,当时的北京平房多,经常看见房管所的人给老百姓盖房,好像一家人一样,干得热火朝天。”于万众回忆道。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自幼对木工兴趣十足。从特别爱看工人师傅做木工活开始,到后来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据介绍,十多岁开始,于万众跟父亲学了不少手艺。学拉锯、推刨子、凿眼等木工基本手艺时,因掌握不好轻重和角度,手掌磨出血泡那是常事儿。15岁的于万众就能做出高低柜,后来串百家门做写字台等家具。“这算是子承父业,基本一天做一个方桌,半个月能做出一个大衣柜。那会儿去别人家做家具只管饭,不付工钱。”于万众说。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唤醒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拆旧房、建新房、打新家具的人越来越多了,开始计算“报酬”。于万众说:“赶上活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二三十块甚至更多,在五毛钱能买一兜子面粉的年代,这算不少的收入了。”

经过几年的钻研学习,于万众对古建修缮工作又有了一定了解。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宣房集团(前身为宣武区房管局)至今40年了,现在主要负责宣房集团建筑板块中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同时利用自身企业优势承揽一些环境整治及装修工程。

于万众认为做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也可以说干一行爱一行。职业道德要求学习积累,掌握施工规范和标准;工匠精神就是手艺人做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传承。

修旧如旧

探寻古建文化

2014年,西城区开始实施街巷胡同环境整治工作,直至2017年,于万众完成了所负责的4个街道65条胡同的环境整治工作。他说:“别看文保院修缮标准高、造价高,其修缮原则和规范比较成熟。而相对胡同整治,因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经验,工期短、造价低,要想做好难度会更大一些。”为此,他在了解胡同历史和故事;理念上力争修旧如旧、恢复原貌;掌握古建修缮工艺;加强技术培训;活学活用因地制宜;全过程把控质量等6方面上下功夫。

于万众指出,胡同是北京的魂,而四合院则是北京的根,留存古都风貌是“硬杠杠”,不能因为整治丢了京味儿。工程实施过程中整治原则是参照北京四合院技术指导和运用仿古修缮方法,观念忌千篇一律,北京的胡同是独一无二的,民居形成的胡同没有一条胡同是一样的。

为此,每条胡同施工前,于万众都会充分了解每一条胡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与之相结合,对普通民居以古建院落修缮为本,对名人故居以历史文物维护为准,因地制宜地实施修缮方案。对基本完整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风貌建筑修缮,应最大程度地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风貌原状,按照原形式、原结构、传统规制做法进行修缮。

“比如,建筑物原有的石活儿要尽量保留,不宜剁斧见新;石雕等装饰性构件应保留,并按原形制进行恢复、修补;各类新添配的构件表面要按传统工艺处理,不应有现代工具加工痕迹。胡同里高低错落、里出外进的民居,要有因地制宜见景生效,反复推敲修缮工艺和方法,把劣势看成优势,做出层次感和立体感亮出天际线。”提起手艺,于万众滔滔不绝。

追求精品

手艺更是守艺

于万众一直在学习和探索胡同环境和古建文保院落的施工理念、管理措施及工艺手法。作为公司负责人,首先要熟识古建知识,掌握施工规范,再加上到东城区东四十条等胡同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中不生搬硬套,东城与西城院落规制不同,王府与民居也不同,要体现地域文化,施工理念的把握是重中之重。

于万众说:“在挑选建筑材料上,我们力争采购原材料、原规格、原颜色比较相似的材料,所用砖瓦件能用旧不用新,砌抹砂浆是新的做法,是传统的,尽量避免大面积贴仿古面砖和刷涂料。局部处理少量使用,力所能及找寻一些拆房老料进行合理利用,以达到还原胡同风貌的目的。”

胡同整治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通过胡同环境整治前后对比,旧貌换新颜,运用仿古修缮等方法进行整治,保持了它原有格局同时恢复了胡同历史风貌,充分体现胡同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力所能及地重现出北京胡同古朴盎然的文化风貌,使胡同得以长久保留,使之成为西城区环境整治的亮点。

胡同里的老居民感叹:“大概是原来的模样。”这8个字的评价让于万众很受感动,他觉得手艺被认可了。通过验收,博兴胡同、石头胡同、达智桥胡同等作为精品胡同,在全区相关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得到区领导和街道办的好评。

于万众表示,通过对古建修缮的追求,透过执着坚持追求精品的过程,探寻古建背后的传统营造技艺,感受古建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古建工艺的价值和古建工匠的匠心精神。坚守从不是说的那么轻松,手艺更是“守艺”。

匠心传承

弘扬传统手艺

如何让古建筑“益寿延年”,如何让古建修复技艺有序传承,使修缮工作物尽其用,修得其人,已经成为不可移动文物修缮急需解决的问题。“西城区文物修缮技能比赛的举办是一项很好的活动,既能提供传统工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传承工匠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手艺的魅力。”于万众说。

于万众指出,传统工艺和工匠的传承迫在眉睫,现在30岁至50岁是建筑业的主力军,建筑业的技术工种没有三五年的学习是练不出来的。目前,“90后”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势必会出现“断档”无人传承的问题。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工匠传承显得更为重要。

“‘传帮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期待年轻人能够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并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于万众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匠人,要始终秉持一颗匠心。

近年来,宣房集团建筑板块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宣传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走出去学习和下工地锻炼,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传统工艺的巧妙之处,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后续人才。

有着23年党龄的于万众,始终认为自己做过的工作都是为党的事业奉献力量,时刻牢记党员义务,践行党员责任。

□刘祖凤/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