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班时还是一身西服革履,下一秒或许已是一身泥泞出现在了项目现场。项目遍布天南地北,出差时间有长短、出差地气候差异大,行李箱中备有一年四季的衣服,接到出差任务立马行动。是什么样的职业,能让人在一天之内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答案是:固体废物治理。在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固废技术中心,记者见到了这支以“80后”为主的团队。他们致力于提供固体废物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业务涵盖填埋场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有机垃圾处理处置等综合领域。
跳出舒适圈致力科研创新 年轻队伍取得不俗成绩
“我们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敢于跳出舒适圈,乐于进行科研创新。”固废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君介绍说,高能环境脱胎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固废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目前,已累计完成国内外千余项大型环境服务工程。高能环境主要从事固废处理和环境修复两大业务领域,形成了以固废危废资源化利用、固废危废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环境修复等核心业务板块,兼顾废水处理、烟气处理、污泥处置等其他领域协同发展的综合型环保服务平台。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发展,2015年,高能环境固废技术中心成立了,中心现有成员18人,专业涉及环境工程、岩土工程、建筑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这支队伍虽然非常“年轻”,但却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团队发表论文16篇,授权专利109项,获得中国专利奖等9项荣誉,新技术新产品10项,实用技术1项,示范工程2项。
采访中,团队成员们多次提到,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本。固废技术中心在稳固高能环境基础根基的同时,形成固废专有技术体系,研发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实现高能环境多项首次应用,包括首例应用、首例垂直开槽铺膜应用、首例危废应急处置应用、首例填埋场封场应用、首例软土地区危废填埋场污染防控应用等。此外,他们研发的“污泥坑塘原位修复及高维空间利用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苏州七子山填埋场项目,是国内深度最大、首例污泥坑塘高维利用项目,为国内现有污泥坑塘的污染治理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踏勘填埋场秒变“泥人”
迎难而上终“啃”下硬骨头
如今,固废技术中心参与的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项目从启动、落地到最后的投产运行,团队成员都会全程、实地跟进,这样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碰上现场情况复杂或是恶劣的天气,团队的成员们踏勘完现场都会瞬间变成一个“泥人”,原本干净的衣服和鞋子总会带上专属于它们的“勋章”。即便如此,团队成员毫无怨言。固废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君开玩笑地说:“因为工作关系,成员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去过的垃圾填埋场远远多过名胜古迹。”
2016年6月,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污泥塘修复治理项目启动。当时,这一占地2万平方米、深度达20米的污泥塘已有10余年之久。如果不加治理,苏州市每天2000余吨垃圾将没有出路。污泥体量大、垃圾含量多、污泥坑深度深、二次污染控制难,要在这个踩一脚就会掉进去的污泥塘上新建一个能够承载40m—50m垃圾堆体的填埋场,尤其在没有任何直接参考经验的前提下保障后续堆体的稳定安全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固废技术中心的成员们毫不退缩,凭借多年的经验,很快便拿出了修复治理专项方案,团队设计研发了一个非标搅拌专用设备,同时不断优化药剂成分与比例,成功解决了深层固化这一难题,把原本像一片沼泽的污泥塘成功固化。曾经的杂乱无序,如今已焕然一新。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污泥塘修复治理项目的顺利验收填补了国内污泥坑塘高维利用的空白,为国内现有污泥坑塘的污染治理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第一时间驰援武汉
为火神山医院地基穿上“防护服”
在抗疫初期,高能环境固废技术中心的成员们还曾参与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作中。那是2020年的除夕夜,时至今日,大家还记忆犹新。“大年三十下午4点,我们接到通知,当天晚上10点,我们就拿出了应急方案。”固废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郑中华和团队成员们回忆到,一天之内,高能环境首批参与医院援建的35位施工人员就从湖南及湖北其他地区赶赴武汉。当时,他们主要负责的是“医院防渗工程”,这个工程相当于给医院所在的土地、周边水体等穿上“防护服”,通过铺设的防渗膜,使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地下。由于防渗工程对后续建设进度影响较大,团队成员仅用半天时间,便将草图细化成精准施工图,工人们无缝对接,保证了建设速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能环境为火神山医院3.5万平方米地基穿上的“防护服”是具有防渗、防腐、防水功能的“HDPE膜医院防控系统”。这套系统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等土工材料为主要防渗材料,可有效阻截医疗废物、医疗污水等对土壤、地下水及周边水体造成污染,遏制病毒扩散。
成立5年多来,固废技术中心始终秉承“科技创新、服务利人”的企业宗旨,或技术革新,应急应对各种疑难困境;或勇于担当,全力冲闯在治污一线,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苦干实干的精神、勇创一流的干劲,以一个个优秀工程、一次次优质服务赢得了用户的赞扬、行业的认可和市场的信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急先锋”的责任与担当。
劳模集体档案
2020年,团队发表论文4篇,获得授权专利32项,并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等。
2021年,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劳模集体语录
“科技创新、服务利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苦干实干的精神、勇创一流的干劲,以一个个优秀工程,一次次优质服务,去赢得用户的赞扬、行业的认可和市场的信任。
□ 本报记者 张晶/文 万玉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