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多米的高空,数百吨重的钢桁架就像穿上了“溜冰鞋”平稳向前移动,准确滑移到预定位置;改变传统抽排地下水的方式,采用降水回灌技术,相当于25个昆明湖的蓄水量回灌地下,节约水资源费达2.3亿元……4月30日,在首都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推进会成果展上,41家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涵盖了高端制造、传统制造、智能建筑、智能交通、医疗科技、智慧城市、科技兴农、生活服务等诸多方面。
在智能建筑领域,苗兴光被誉为钢结构施工技术领域最前沿的“钢构魔术师”。苗兴光介绍,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研发的累积滑移技术,利用计算机控制液压顶推系统,可将长140米、跨度117米、重达540吨的16榀桁架精准安装在50多米高空,误差不超过1毫米,实现国内最重大跨度桁架滑移与国内同类型建筑中最快的滑移进度的突破。
相隔两个展台,一个应用于地铁施工中的降水回灌技术演示沙盘,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的目光。“如此大规模的降水回灌工程在北京建设项目中尚属首次,更是北京地铁建设史上的第一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刘魁刚介绍,在类似地铁线路基坑降水施工过程中,通常做法是直接抽排地下水。但地铁工程周期长,降水施工需抽出大量地下水,势必造成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房山线北延工程中的降水井总抽水量约为5800万方,该技术应用后,相当于将25个颐和园昆明湖的蓄水量回灌到北京地下,按每方水资源费4元计算,可节约水资源费达2.3亿元。
观展后,很多观展者都感触颇深:“创新永无止境,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不竭源泉。进入新时代,每一位职工都应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白莹/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