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东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唱响劳动的礼赞 凝聚奋进的力量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劳动的礼赞 凝聚奋进的力量
——2020年东城区劳模先进人物事迹展(十)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耿嘉玮

架起“医养结合”的暖心桥

她敢于创新,带领医院在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先试先行,建设成果在全市推广,创建了北京市唯一一家经医保批准的中医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新中街健康养老驿站;她热心公益,连续4年深入藏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多次获得中国红十字学会“优秀志愿者”称号;她作为领导者,以建设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契机,带领全院塑形象、强内涵,打造独具鼓楼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她就是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院长耿嘉玮,她不仅是医院市级重点专科妇科的学术带头人,也是专家型院长。2017年,耿嘉玮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她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20年,她荣获“北京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62年出生的耿嘉玮,师从国医大师柴松岩。30余年来,她致力中医药临床及教研,潜心研究卵巢功能早衰引起的相关疾病,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帮助众多女性从更年期抑郁症的心理阴霾中走出,重新健康生活在阳光之下。

2017年,耿嘉玮担任高血压、失眠、医体结合治未病团队队长,她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码上治未病”,服务百姓5000余人。此外,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医治的机会,她连续4年深入藏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她每年奔赴河北崇礼、宣化,内蒙古阿尔山等地扶贫,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送去医疗服务,组织开展义诊咨询数千人次,教学指导900余人,诊治贫困百姓千余人。她与团队足迹遍布之处,不仅为当地百姓医治病症、解除病痛,还为当地医院培养人才,有效提升了医学水平。

在医学实践中,耿嘉玮从未放下教研。她参与论著及科普书籍10余部,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科研项目20余项。2019年,耿嘉玮领衔的工作室获批第二届东城区知名中医专家工作室。此后,在她的精心指导、培养下,出师两位优秀学术继承人,为中医药“守正传承之树喜添新枝”。鼓楼中医医院“岐黄治未病”工作室被评为东城区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获“巾帼匠心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多年来,为了推动鼓楼中医医院不断发展,先后和北京医院等建立起4个院级医联体、6个专科专病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门急诊服务量从2016年的57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81万人次。2019年,患者满意度和职工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双获东城区医疗机构排名第一。

工作中,耿嘉玮育人才、重科研,多措并举助推医院人才成长和能力提升。近年来,引进优秀人才67人,培养名老中医传承人80余人。她鼓励医务人员申报各级课题,2017年至2019年,鼓楼中医医院新立项科研课题共32项,发表学术论文53篇,出版各类论著10余部。她率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组成的8支医疗团队,分别在东花市、朝阳门、体育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助推社区形成慢病中医分级诊疗模式,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

与此同时,为社区培养中医骨干人才,提升社区医生的中医药服务能力,耿嘉玮创建了北京唯一一家中医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新中街健康养老驿站,牵手辖区10家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构建了中医健康养老服务联合体。

这就是耿嘉玮的故事,她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伯乐,更是新时代中医药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践行者。

卢艳丽

老年健康服务

体系的探路人

从2009年开始,她探索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在打造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医养新路,建立了四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她率先在全国提出从老人健康到临终全周期管理“六位一体”连续性医疗服务;她从住院医师到放射科主任、再到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见证了医院发展的每一个脚步。她就是北京市隆福医院院长卢艳丽。

近年来,卢艳丽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主持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5项、北京市卫计委项目1项、市级合作项目2项,获北京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二等奖,她先后获得“首都劳动奖章”“优秀医院管理干部”等奖项。2020年,卢艳丽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卢艳丽担任北京市隆福医院院长。那时,医院日门诊量只有200余人,床位数225张,使用率不到50%。职工看不到希望,业务骨干纷纷离职。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让医护人员树立起信心?“医院要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新规划医院定位,凝聚人心。”卢艳丽说。她带着副院长、科室主任和业务骨干们,利用半年的时间调研走访周边百姓最真实的诊疗需要是什么、分析患者就诊中的痛点是什么。

重抓医疗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打造品牌科室、推行优质服务、加强科研教学、引入绩效考核机制、提拔年轻干部、装修门诊大楼、优化后勤管理,一系列措施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医院中崛起,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全面开启。在卢艳丽的带领下,十几年后,医院的床位数由251张增加至480张,日门诊人次增至2000余人,并建立了两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示范病区、6个区级重点专科医院。隆福医院从二级医院一跃成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

多年来,卢艳丽积极探索老年健康服务的推广和运用。她提出,要建立老人从健康到临终全部生命周期的模式,建立起从老年健康管理、健康服务、急诊急救、医疗康复、疾病导致失能、半失能的中长期照护的服务体系。在打造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卢艳丽积极探索实践医养结合新路,逐步建立紧密型医养、居家型医养等四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天通苑院区、北苑院区的建立,为这些模式提供了条件。目前,隆福医院已签约17家养老机构和8家社区微型养老院,辐射范围2.6万人;对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入户诊疗、健康管理,年入户服务12000余人次,实现居家型医养结合体。

经过多年努力,隆福医院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老年医疗、医养结合服务品牌医院,在老年健康服务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先后接待世界卫生组织、美、日、台等专家学者交流及国家、省、市级领导调研50余次,先后荣获全国百佳医院、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

北京市隆福医院发展之路,也是卢艳丽的成长之路。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的硕果累累,作为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她为老年医疗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把构建老年群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熊卫红

社区居民身边的

“健康卫士”

作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工作中加强中心管理,推动中心加快发展;作为中医博士和主任医师,注重发挥中医特色,服务于社区居民……多年来,熊卫红已经将工作服务的这片区域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这里的居民是服务对象、更是亲人。2020年,熊卫红荣获“北京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初期,一切从零开始,缺医少药少设备、规章制度不健全、科室布局不合理、诊疗流程不规范、职工思想需转型、居民医疗投诉多等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熊卫红上任后,从建章立制、宣传引导、规范诊疗入手。上任一周,就相继召开了党政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和全体职工大会,表达了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为民做事的决心和信心。

如何做好服务?怎样获悉辖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需求?熊卫红开始走访社区和驻街单位。她先后到市委保健处、全国对外友协、全国妇联、中国社科院老干部管理局等单位,广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并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她通过座谈、问卷调查、宣传栏、义诊咨询、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居民在中心建档、签约与就诊。

同时,熊卫红重新规划科室布局,优化诊疗流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确保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她建立起绩效考核分配制度,进行院务公开,实现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19年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同仁医院合作开展“社区照相,同仁诊断”服务项目;与协和医院合作筹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几年来,中心中医诊疗人次逐年呈倍数增长,社区居民对中医服务需求不断增加。2019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挂号人次131841人,较2015年开诊初期增长了1605%。

此外,熊卫红坚持“送药到家”服务,做实做好家医签约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药库”和智能货架,实现药品的智能化管理,依托医药物流配送,解决社区居民临床用药需求与中心药房空间有限的矛盾。她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为辖区签约家医的高龄老人、残障人等提供“送药到家”服务。

她还在街道养老机构开设“家庭医生医养工作站”,推动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发展。中心融合社区网格内的志愿者和功能社区资源,下沉家庭医生团队到社区老人身边,增强居民获得感。

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大道上,熊卫红继续勇往直前,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卫士”。

□本报记者 张瞳 通讯员 韩悦 郭鹏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