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瑶:在海外沃土挥洒青春汗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瑶:在海外沃土挥洒青春汗水

筏板浇筑现场
P3标段率先开始静载桩试验
埃及钢筋工在施工
 

王瑶是一名出生于1986年的川妹子,201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同年进入中建股份阿尔及利亚公司的海外工程建设。历经11年,从一名青涩的女大学毕业生,成长成为中建一局三公司埃及新首都商务区P3标段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在中建海外这片“沃土”上挥洒青春。

中建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项目,是中埃签署的框架协议项目,合同金额为30亿美元,总工期为39.5个月。中建一局三公司承建该项目P3标段,是CBD项目十个标段中的一个,主要包括两座141米高的写字楼,建筑面积共17万平方米。

作为P3标段的项目经理,也是团队的领头人,王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海外项目风险大,时间周期长,且此次来到埃及这一新市场,需要重新组织资源,对于整个团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然而,无论遇到何种难题,王瑶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带领全体成员共同克服,勇往直前。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王瑶对海外EPC工程管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尤其在资源组织、合约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属地化管理上有较多的思考。

首次在埃及引入中国后注浆技术

2018年初,王瑶担任中建一局三公司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P3标段的项目经理,成为该项目十个标段中唯一的女项目经理。

该项目工程之初的地勘工作,由于当地设计院超高层设计经验不足,地勘设计相对保守,埃及地勘设备又极为有限,地勘工作推进非常缓慢,而地勘数据是项目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CBD项目各标段在2018年4月至7月期间,面临着极大的成本与工期压力。在此情况下,王瑶主动出击,与项目总工郝建兵博士一起,承担起整个CBD项目地勘优化的工作,立刻寻找国内外地勘专家进行对接,最终成功优化所有楼栋的主楼和裙楼地勘设计,为CBD所有标段节约工期2个月以上,成本节约500万元人民币。

2018年8月,基于王瑶团队丰富的国际化经验,P3标段受埃及分公司委托承接起CBD项目桩基工程的牵头工作,通过与国内外七家桩基单位的二十多次谈判,最终于10月中旬率先在P3标段场地正式启动,试桩工作推进过程中,对于成桩方式及类型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探讨与商务经济分析工作。最终,第一次在埃及引入中国的后注浆技术,从而有效地减少桩长及桩数,避免旋挖设备入岩,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同时将桩基钢筋笼从三节优化成两节,节省了钢筋笼对接时间,为CBD项目缩短2个月的施工周期及30%以上的成本。

桩基工作完成后是筏板施工工作,王瑶团队通过100名属地工人,15天的工作时间,完成了6000M3筏板施工作,创造了整个营区筏板施工的最短工期。标段总监谢里夫说,“在王瑶这里,我看到中国人的智慧及勤奋,也领略了中国建筑领域的施工工艺,这对埃及建筑行业来说是个提高。”

2019年,王瑶项目部是建设埃及新首都商务区所有单位中唯一一家100%完成既定主楼施工计划的单位。

齐心抗疫助力平稳生产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埃及也无法幸免。埃及新首都CBD项目意义重大,是埃及政府的头号工程,项目边防疫边生产,确保工期不被延误。

2月28日,国内交通管制逐步解禁,回国出差的王瑶立马奔赴埃及。结合国内的防疫经验,王瑶一到项目就开始部署防疫工作和推进生产工作。

疫情之初,王瑶以项目经理的名义给每一位员工家属写感谢及慰问信函,争取员工家属的支持和理解。针对部分员工对病毒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开展防疫知识小讲座,定期公开发布“项目部防疫简报”,让所有人员能了解项目防疫举措。全体人员每天通过二维码填报“健康档案”,确保任何不适情况第一时间得到治疗。每月开展一次抗疫施工先锋的评选表彰,表彰优秀,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防疫生产热情。项目实行封闭管理,所有进场人员全部实行“14天场外静态隔离+场内7天动态隔离+核酸检测”的方式严格把控入场环节,确保不将病毒带入项目。科学防疫,精准施工已然成为埃及新首都CBD-P3项目部的工作常态。6月份,埃及新首都CBD-P3项目部顺利完成本月近500名新属地工人进场工作,标志着P3标段的复工复产进入了快车道。

七月份的埃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迎来了炎炎的半年干季。在近6个月的严防疫、保健康的“围城”生活模式下,王瑶带领的中埃员工已经逐步适应了这种边防疫、边施工的工作状态。“接下来就是加快施工步伐,严控进人关卡,确保场区内所有人员安全,进而发力抢进度,创效益”王瑶在项目部门经理例会上说到。

八月开始,项目部已恢复到9天一层的施工速度,幕墙工程也快速跟上,月产值也从最低时期的五月份500万元提高到8月份的5000万元产值。

栓心留人稳定中国团队

在海外工程中,中国团队的稳定性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王瑶说,海外工程对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既需要精通外语、与外方沟通协调,还要同时懂得各个专业。此外,工程人员来到海外就意味着放弃在国内积累的资源,从零开始;同时海外工作,远离朋友和家人,生活相比国内更会单调不少。因此,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并把人才留住,是在海外的各家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

王瑶认为,愿意来到海外干工程的人都是有情怀、有初心的,对于这些人,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容错机制,为他们快速成长营造环境,给予他们犯错和试错的机会。必须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其次,可以组织培训活动,让每个人分享自己的专业和特长,以输出倒逼输入,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此外,除了专业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完善项目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项目文化,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在项目中找到像家一样的归属感。

作为CBD项目唯一的女项目经理,王瑶认为,对于项目经理这一岗位而言,女性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不差,只是在职业追求方面,许多女性缺少再进一步的决心和勇气。在这个岗位上,不必过多地关注自己的性别,只有以专业能力说话,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她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跳出舒适区、学着承担更多责任。只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勇敢地做出选择,那么无论未来如何,都不会后悔。

谈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王瑶笑说:“未来还是听组织安排,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选择海外工程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可能我这一辈子的工作都会和海外有关。”

王瑶的先生是她的大学学弟,在她的影响下,研究生毕业后也加入中建从事海外工程建设。他们有一个乖巧懂事的3岁女儿。女儿出生不到半年,她和丈夫就一起投身到海外项目紧张的施工之中。孩子跟随外婆外公在四川老家,不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时常让她感到遗憾。

但是她说,中建有一大批优秀员工放弃了国内安稳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把孩子托付家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征程中的一员。仅中建一局三公司埃及新首都CBD-P3项目部在职的54位中国员工中,有19位员工已经结婚生育,24个孩子在国内,小的不足半岁,大的也才11岁。为了绘制精细的“一带一路”“工笔画”他们每日奋战在海外项目的一线现场,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丝毫未减,孩子永远是他们心中的阳光,是他们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前进的动力。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