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提到购物,不少人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去网购平台,闲来无事时也会打开逛一逛,因为网购平台就要便宜一些。然而,你知道吗,在网购平台上购买的商品,不达标的概率也不低。在3·15到来之际,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对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发布的比较试验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商品问题线上采样不达标率明显高于线下,在采样平台中不达标率最高的是拼多多和抖音。其中,拼多多不达标率68.52%,抖音不达标率60.00%。
那么,网购商品质量不靠谱,质量堪忧的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来约束,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3·15互联网消费论坛上,与会专家纷纷对网络商品质量与平台责任进行了探讨,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现象】
线上不达标率高于线下
部分儿童用品问题突出
因为方便快捷,网购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渠道,但由于购买前看不到实物,也容易中招买到伪劣商品,让消费者吐槽。
近日,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发布了《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比较试验汇总分析》,统计显示,在中消协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商品中,线上采样832件,不达标的322件,不达标率为38.70%;线下采样359件,不达标的110件,不达标率30.64%。这说明线上采样商品不达标率明显高于线下采样商品。其中,在线上采样平台中,拼多多采样不达标率最高。此外,苏宁易购、唯品会和1号店三个平台均有四成或四成以上样品不达标,淘宝天猫、小米有品和京东商城均有三成以上样品不达标。
据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此次全国部分消协2020年测试的1191件采样商品,主要涉及服装鞋帽、儿童用品、日用百货、家居产品、家用电器、医疗保健、电子产品和房屋建材8种商品类型。其中,家用电器类样品不达标率最高,不达标率为73.86%,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性能不佳、耗电量大、标识不规范以及设计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其次是家居产品、日用百货和房屋建材类样品,不达标率分别为56.02% 、44.74%和40.00%。此外,儿童用品类样品不达标率为28.27%,服装鞋帽类样品不达标率为26.90%,电子产品类样品不达标率为10.00%,医疗保健类样品不达标率为4.00%。
“通过汇总分析显示,部分儿童用品不达标问题相对突出,亟待引起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在消协组织测试不达标的采样商品中,部分儿童用品测试不达标问题相对突出。例如,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童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有6件童鞋样品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标,3件童鞋样品检出重金属超标。其中,由拼多多智趣猴童鞋旗舰店销售的儿童旅游鞋,以及标称由七波辉(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潮范网布童鞋,检出邻苯二甲酸酯超过限量值100倍以上。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可通过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干扰内分泌,危害男婴的生殖系统发育。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30件儿童运动头盔比较试验结果中,有19件样品不符合国家标准,问题主要集中在佩戴装置强度性能、头盔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头盔重量等方面,以及部分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和儿童服装等儿童用品也存在测试不达标的问题。
【症结】
平台责任缺失
把关不严监管不到位
线上商品质量问题多的原因是什么?“便宜啊!一分价钱一分货!”采访中,有不少消费者直接表示,网购的很多东西确实便宜,但消费者也不是火眼金睛,总有“躺枪”的时候,所以即使偶尔遇到了质量差的商品,因为在其他购物中已经占到了便宜,所以也就无所谓了,更不会再为了几元或者几十元的小钱去给自己找麻烦。“当然希望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质量的问题我们个人也管不了啊!”消费者于女士说。
对于网购商品质量不靠谱的问题症结,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清杰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个别商家受利益驱使的投机行为,或是受客户要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得不使用不合格材料,甚至为了赶订单,而放任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也就是说,线上商品质量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利益的追求,对客户的迁就和迎合,甚至出现“电商专供”的现象。二是一些平台对进场商家没有约束,以及监管不到位,没有把好商品进入市场交易的第一关、保证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中最基本的达标,从而导致了商家放任商品质量的行为,为健康消费埋下隐患。三是消费者中存在不理性消费行为,不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往往因为商品价格低、或者嫌麻烦等原因,而购买或放弃维护权利的机会,这不仅助长了伪劣商品销售人的售假风气,还扰乱了市场公平交易的秩序。
“不达标说白了就是不合格!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消费者仅在拼多多和抖音这两个渠道在线购物,6成可能会买到不合格的商品,有的不合格商品甚至完全没有标注生产厂家和品牌,却仍然能够在平台上销售。类似问题确实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剖析线上商品质量问题较多的原因,在互联网消费论坛上不少专家一致认为,线上不达标率较高反映平台责任缺失,呼吁加强监管。
陈音江指出,平台内销售商品不达标率较高,说明平台内商品质量问题相对较多,可能在规则制定或日常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短板,或者存在把关不严、管理不力、责任不明等问题。
【对策】
专家:对假冒伪劣及时曝光 把违法者列入重点抽查对象
现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消费生活的重要组成,但是网络平台和商家参差不齐,不达标商品屡禁不止,这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助长了市场的恶化。那么,如何有效杜绝线上商品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消费者又该如何做?
“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价值规律自发作用下进行的,在利益驱动下会产生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规范商家的不良行为只靠讲诚信经营是不够的,更需要制度和监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表示,平台内商品不达标率高,说明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的监督不力,未能切实有效地履行平台义务与主体责任。平台应当依法履行对平台内经营者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的审核义务,强化平台治理,利用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如果发现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制止。
“商品质量有问题,商家应该承担责任,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说的非常清楚。可是,长期以来,由于平台监管缺失,相应的法规和质量标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这就导致产品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商品有质量问题还让消费者去举证,给消费者维权带来很多麻烦。”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会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草人何山表示,网络商品不达标率较高,主要是电商平台的责任太轻。网络商品的销售商家地域很广,消费者遇到问题找销售商家维权的成本很高,平台一般只要提供商家联系方式给消费者,就可以规避责任,所以应该继续加大平台的责任划分,对于明知或应知平台内销售假冒伪劣行为的,平台不仅应该承担连带责任,而且消费者可以依据消法要求惩罚性赔偿,让平台承担与其地位或获利相称的责任义务。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颖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对跨区域网络案件加大查办协调力度,加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信用监管,根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商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
“对于像此次调查商品不达标超过六七成的平台或者商家,监管部门就应该将它们列入重点监管、质量抽查的对象。让这些平台感受到违法的成本,只有这样商家和平台才能更加重视商品质量的发展。” 对此,陈音江认为,平台需要增强法律和责任意识,诚信守法经营,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平台内的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同时,陈音江提醒消费者,网上选择购买商品时,除了查看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信息外,要特别关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消协组织发布的商品抽检、比较试验等信息,对于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较大的商品要理性分析,不要冲动消费。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要及时主动依法维权。
□本报记者 博雅/文 邰怡明/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