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自行车的回忆
北 海
红袄漫话
我眼中的“三牛”精神征文启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行车的回忆

 

单位门口新安装的公租自行车正式投入使用了。晚上下班时,我特意骑公租自行车回家。当我骑上白绿相间的公租自行车,穿行在自行车车流时,记忆的线索把我带回到了遥远的童年时代。

小时候,看到谁家有了自行车,我和小伙伴们就羡慕不已。每逢亲戚骑着自行车到家里来,我们就会围在自行车旁,摇铃铛、转脚蹬子…… 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成了童年时的梦想。

1980年9月,刚满15周岁的我到20华里以外的新城子中学读高中,对自行车的需求就愈加强烈。开学了,看着有的同学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学,好生羡慕。每逢周末放学,我就央求着母亲买一辆自行车。每次提起买自行车的时候,母亲就说,哪来的钱买自行车呀。是呀,全家六口人,靠着父亲几十元工资和母亲每天7分钱的劳动力工分,每年还要向生产队借“探头粮”。

从此,每个周末步行20华里回家,成了我们“无车族”的必修课,放寒假时的一个经历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腊月二十三,各学科的期末考试全部结束,正式放寒假了。有自行车的同学,早已将行李放在后捎衣架上,边骑着自行车、边哼着歌曲,潇洒地回家了。我们这些没有自行车的同学就犯起愁来。当时,我们就盘算着,是坐公交车回家,还是步行回家。如果等公交车的话,要等到晚上五点半,看着时间还早,我们达成了共识:步行回家,估计天黑时也到家了。

我们走出校门,背着50多斤重的背包,相互照应着往家走。也可能是经常背柴禾的磨练,开始并不觉得怎么累。可刚走出5里路,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只好互相招呼着,每个人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来休息。缓过劲来,再背上背包上路。当时的山区公路上基本看不到车辆、行人,空旷的公路上只有我们几个人。

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二郎庙,这里的两名同学折向岔路口回家了。

太阳慢慢地落了山,天也渐渐地黑了下来。到了蔡家甸村路口,三名同学并排着走向了路口,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看着黑黝黝的大山不敢前行。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辆自行车该有多好呀。

正在这时,一位骑自行车的人到了我的面前,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表哥。他吃惊地问,你怎么走着回来的,还背了这么重的行李?我哽咽得说不话来。他把我的背包夹在后捎衣架上,让我坐在大梁上,一直把我送到了家。

1982年11月,我到半城子供销社工作,第一个愿望就是买一辆自行车。一年后,我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60元钱买了一辆“永久”加重自行车。每天下班后,我都要骑上“爱车”在乡村公路上“兜”上几圈。

几年后,妹妹考上了高中,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给妹妹买了一辆崭新的“凤凰26”轻便车。当妹妹第一次骑上自行车去上学时,母亲说,你可比你哥哥有福气。那一年,家里已有了三辆自行车,在农村家庭,自行车已经不是稀有物品了。二十多年间,我陆续换了3辆自行车。

2010年8月,我购买了一辆“东风悦达起亚‘福瑞迪’”汽车,上下班、回乡下老家…… 出行基本上都是开车了,自行车被我废弃在楼道里。开了几年车,问题来了,一是城市交通越来越堵了,二是雾霾天多了,三是自己的身体变得虚弱了。每次到商场购物,或是朋友聚会,我都为交通拥堵、时间无法保证、无处停车而着急。近年来,我又开始留恋起自行车来。

前些日子,女儿要去鑫海韵通百货转转,并提出要开车去。我当即提议,骑公租自行车。走出小区,就是公租自行车站点,我们一人取一辆自行车,直奔商场。一路上,没有了车辆的拥堵,没有了无处停车的焦虑。此后,骑公租自行车出行,成了我的习惯。每次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时,总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朋友聚会,提起公租自行车的事情,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当年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出行完全靠步行。现如今,自行车成了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环境、增强全民体质的工具。今昔对比,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呀。

□王希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