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汗水与智慧托起冬奥皇冠上的明珠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汗水与智慧托起冬奥皇冠上的明珠
——北控冬奥建设者奋斗纪事
 

2020年12月29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宣告全面完工。

延庆赛区位于小海坨山区域,海拔最高点2198米,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自2017年3月31日,北京市下达冬奥工程建设“开工令”以来,数万名冬奥建设者以首善标准和昂扬斗志投入到延庆赛区的建设工作中。

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两个竞赛场馆的建设及运行保障任务,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小海坨山已经从“写意画”转变为“工笔画”,它也即将迎来全世界的瞩目,一个生机勃勃的延庆赛区蓄势待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向我们走来。

挑战最难 托起冬奥皇冠上的明珠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比赛专用雪道垂直落差约900多米,最大坡度接近70%,其中竞速赛道B1C1全长约3000米,山地作业条件复杂,雪道建设经验欠缺……纵观冬奥历史,延庆赛区拥有冬奥会历史上最难设计的赛道、最为复杂的场馆,是最具挑战性的冬奥赛区。三个“最”字,也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程的建造难度上得到了体现。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雪道,这是国内第一个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场馆,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于2020年11月通过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附属建筑、技术道路、索道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和造雪系统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全面完工,并已具备办赛条件。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世界顶尖的赛道设计,该场馆已于2020年9月完成了制冰工作,并成功通过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场地认证。国际雪车、雪橇联合会对赛道赞不绝口,专家瓦尔特表示这是他见过最出色的赛道。

赛区内还建立了完备的内部交通体系,共建设7条内部道路,总长约14公里,园区2号路和技术道路支撑起了建设期间赛区内的运输任务,终于结束了建设初期因为没有道路,用骡马运输物料的历史。同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内共设计了11条索道,不同制式的索道又形成了5个换乘站,确保运动员在30分钟内可以从冬奥村抵达各项目出发点。

纵观整个赛区的建设,每个细节无不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三年多来,建设者们立足于自身,无论是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遮阳系统,还是为消防作保障的太阳能、风能加热储水罐;无论是从赛区内的“石笼墙”,还是为了生态修复所采用的各种措施,无一不体现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创新的精神。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并且形成了多项标准与专利。

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建设项目。其中雪车雪橇项目被誉为冰雪运动中的“F1”,是世界第17条雪车雪橇赛道。这个赛道是一个半U型混凝土浇筑结构,混凝土里预埋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的冷凝管,通过在表面制冰最终形成赛道。赛道由54个制冷单元组成,看似并不复杂,但每个制冷单元的混凝土喷射要一气呵成,一次成型很难。16个各种弯度、各种落差交织在一起,高速赛道需要达到毫米级的精准度,因此,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成为北京市冬奥工程竞赛场馆中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新建场馆。

建设者放弃了高薪聘请国外团队的做法,决心走一条中国人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这条空间三维扭曲、能够承受反复制冷、融化的混凝土赛道,他们研发了全新的混凝土材料;为确保赛道混凝土以毫米级精度精准浇筑,项目招募20名国内人工喷射手,确保赛道一次性浇筑成功。目前,该项工程已申请专利133件,已受理、授权105件。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完成,一次性通过了国际组织的认证。

运行保障

零下30℃造雪忙

初冬,延庆小海坨山上气温逼近零下30℃,高山滑雪中心却热闹起来,几道身影操作着造雪机忙碌着。

他们来自北控京奥场馆运营分公司,负责高山滑雪中心的运行保障,100多名队员被人亲切地称为“高山团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奋战在海拔2198米的山地,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打造中国第一条高山滑雪速降赛道,展现着自己的“雄心”。

在海坨山复杂的山地环境下,技术、人力、物资乃至天气,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而冬奥会高山滑雪速降项目比赛对于雪面雪质的要求极为苛刻,雪道表面需保持结晶状态。这种雪,就叫“冰状雪”,造雪的工作量是普通雪场的7到8倍,需要他们24小时浮冰卧雪、交替工作。

夜幕降临,造雪队员冯志勇发现,风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调整造雪机,狂风会将雪吹落在赛道之外,影响造雪效果。“白天气温不够低,夜间才是造雪的重要时机。”对于冯志勇来说,守着这些造雪机是家常便饭,“温度挺好,今天要是不变风的情况下,这儿能起个大雪包。”调整了造雪机出雪的干湿度和喷射方向,骑着摩托巡视了一圈,冯志勇没发现异常,他回到值班室休息一会,顺便烤干衣服。此时,他的冲锋衣好似披了一层冰。

压雪也曾是队员们克服的又一大难题。操控压雪车对于队员们来说并不陌生,难的是在海坨山巅的陡坡上,压出符合高山速降赛事要求的特定形状雪面。队员们不得不边学边干。

中方派出的最优秀队员随外国专家跟车学习,张凯就是其中一员。从设备操作,到赛道塑形,张凯必须全面掌握,“不管赛道表面的起伏,还是说转弯处的,以及赛道内侧、外侧的高度,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滑行时的线路和安全。每一步的工作都不能掉链子。”

山地修复

每天踏勘山路近10公里

“XX区域,坡度超45度,建议‘客土喷播’。”“收到,麻烦把现场照片发一下。”“生态修复敢死队”微信群里人不多,才6个,却每天有上千条信息,作为牵头人, 赵瑞勇在群里不停地在发送、回复信息,与同事们实时沟通、协调解决问题。

赵瑞勇是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的景观工程师,踏勘、移栽复种树木、修复山地,运材料、催进度,还有8家施工单位的统筹和协调,所有工作都围绕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进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赵瑞勇在赛区踏勘最直观的感受。延庆赛区与城区气温差异大,就算是小海坨山上,早晚温差也能超过十多摄氏度。寒风凛冽的清晨,酷暑难耐的午后,赵瑞勇奔波在赛区现场,全身心投入踏勘工作。山间土路上的石头,歪歪扭扭地斜在脚下,没有设备的支持,赵瑞勇每天的踏勘要沿着崎岖的山路步行近10公里,一双双破损的鞋子,一件件汗湿的外衣,都是他光荣的“勋章”。

保证进入赛区的苗木质量和效果,是赵瑞勇日常工作最关键的部分。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扰动,2018年,通过赛区调查,延庆赛区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移栽、复种的树木按方案一一落实,其中移植树木达2.5万株,修复栽植灌木、乔木30万余株,包括15种苗木和14种地被植物。

赵瑞勇家住河北燕郊,一般周一早上5点钟起床,赶公交、挤地铁,花3个多小时到达项目工地。家人心疼他的奔波,让他周一到周五住在延庆,周末回家。从此,赵瑞勇开启了和家人的两地分居生活。每个周五晚上,不管多晚,孩子们都会在家乖乖等候,陪他吃完饭,玩耍够了,才会去睡觉。赵瑞勇心里清楚,孩子们是真的希望有他的陪伴,但肩负使命的他,始终割舍不下赛区的一切。

2019年底,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到了最忙的季节,家里却传来消息:两个孩子同时发烧。赵瑞勇心急如焚,火速赶到医院,左手抱一个,右手领一个,看着依偎在身边的两个孩子,忍不住落泪。由于小儿子需要住院治疗,家里面陪护忙不过来,他只能咬咬牙再次开始两地跑,体重也在这短短半月内骤降10斤。所幸的是,孩子们很快康复,工作也如期正常推进。

面对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虽苦虽累,赵瑞勇依旧觉得一切都值得。“你看现在,植被层次分明。”提起团队所做的工作,赵瑞勇满脸自豪。今年夏季,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将全部完成,赵瑞勇和同事们还在与时间赛跑,与朝霞作伴,一刻不停地努力拼搏着。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