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杨梅竹斜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行在民国文艺范的
杨梅竹斜街

 

在北京的胡同中,我发现既能体现老北京历史文化风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融合了当今崭新的时代元素,让老胡同焕发时代生机的,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胡同之一,那就是杨梅竹斜街了。在这里可以访古探幽,鉴赏民国建筑,还可以在一些特色小店、网红店品茗会友,搜寻老物件,更可以在民国老建筑二楼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当然还有一些网红餐饮店让你大快朵颐。

北京现存罕见的民国文艺范胡同标本

这个胡同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且有着极佳的区位优势,地处前门大栅栏核心位置。全长496米,是一个很短的胡同。如果是走马观花,十分钟就能走完。不过,凡是到了这个胡同的游客,没有一个大步流星地走过。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打量、慢慢品味的具有民国文艺范的胡同。

杨梅竹斜街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称“斜街”,因为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故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京城全图》中,标注为“杨媒斜街”。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前期这条斜街居住着一位善于说媒的杨媒婆。清朝光绪年间,谐音并雅化为“杨梅竹斜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将喜兴胡同以及一尺大街并入。

我这是第二次来到这条不同凡响的胡同。好在有了第一次的走访基础,这次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大栅栏煤市街里的杨梅竹斜街。与胡同外面人声鼎沸的喧嚣相比,这里稍微显得有些冷清。因为还是在春节里,不少游客还是成群结队慕名到这里打卡。我观察了一下,多为中青年,有的带着相机,不停地拍照,有的身背六弦琴的年轻人在扎堆聊天。胡同不时出现东张西望的游客和出来晒太阳的老住户。在每一处老建筑、每一个特色店铺前都有人流连。

这里曾经是出版一条街

在北京有历史记载的文献中,集中了如此多的出版社机构,唯有杨梅竹斜街。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是北京书局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7家书局。现在还能看到旧址的世界书局,位于杨梅竹斜街75号,是一座坐北朝南、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端庄大方,外部保存完好。书局荟萃吸引了众多文青。世界书局主营理工类图书、翻译外国图书,例如《范氏大代数》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停业,旧址现已改作民居。中正书局旧址位于杨梅竹斜街98号,外形和世界书局旧址类似,现已被拆改得面目全非。这些书局主要负责出版进步书刊、科技读物、外文图书,街上来往的都是记者、学者、文化人。如今,这些书局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只有75号的世界书局了。

从清末到民国,经常来这条胡同的文化名人实在太多,鲁迅是这里常客,李大钊、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此外还有众多的出版人、记者、编辑在这条胡同出出进进。

浓郁的文化氛围,还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前来光顾,坐落在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就曾经是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住过的旧居。为了探究沈从文在100年前的足迹,我在这个胡同转悠了好几遍,都没有找到这个会馆旧址。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胡同大妈的指引下,找到了这个会馆。只见门口并无任何标识,完好的大门似乎依稀可见当年的气派。推开门,发现院内近乎是建筑废墟,破旧的小房子东倒西歪,其中靠近门口的还写着社区提示,告知是危房,请远离。于是,我赶紧离开了这个院子。刚出了门,正在犹豫间,从大门里走出一个60多岁拿着啤酒瓶的老人,告知我他是66年的老住户。问及沈从文故居一事,他淡然地说自己就住在那间,让我可以进去看。并说来这里探访最多的是湘西人,北京人不多。于是我再次进入,透过窗户看到这个狭窄的小房间十分破旧,出于谨慎,并没有推门进去。原先有十几个房子的会馆几乎就是一处建筑废墟。

1923年8月,20岁出头的沈从文,在参军5年之后,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他住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酉西会馆。只有高小文化的沈从文,未能通过大学入学考试,只好在这里开始自学写作。每日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便是佳肴,走出会馆,直奔宣武京师图书馆,两点一线。入冬,气温骤降,他仍薄薄单衣苦寒读……好在有《笔记大观》《小说大观》《玉梨魂》《史记》等相随左右。在这里他住了半年,除了读书,也开始了其文学创作历程。他日后发表的很多短篇小说都是以他在酉西会馆时的经历写就的自传体小说。异常艰苦的生活,为他日后写出《边城》《湘西散记》《长河》等奠定了基础。因此酉西会馆是沈从文重要的文学出发地。

在杨梅竹斜街31号,是名扬京城的模范书局。是在民国时期《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之上,改造出的一家新的书局。走进书局,但见世面很少见的古旧书、文物、乃至家具,杂乱地摆放在空间不大的屋子里。虽然没有游客,店员也很淡定,说不时会有外地来的游客光顾。这个书局是北京的网红店,还开进了天桥艺术中心和金融街购物中心,风格虽有不同,品位却很高。门口的宋体字店名很契合这座古旧建筑。遗憾的是,这些出版机构的旧址因为都是民居,没有提示牌。如果这里要是能恢复北京出版街的风貌,会更加彰显北京的出版之都的历史底蕴。

青云阁:往昔的北京最时尚之地

青云阁无疑还是这条胡同最大的看点,只是如今它已经面目全非,后门开在胡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身姿,但是小楼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905年重新翻建,是一座典型的轿子型建筑。它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之首,还曾引进台球这一时尚运动,供达官贵人们消遣。蔡锷与小凤仙也经常选择青云阁的普珍园小酌。据说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备受小凤仙喜爱。

如果要看到它的全貌,需要走出胡同,到煤市街去看,只是都改做了其它项目,如鞋店、服装店、客栈等。店家也不让上楼去看这个建筑,只能从外面看看建筑风格。史料记载,鲁迅、周作人、陈百年、刘叔雅、朱逖先、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等众多知名学者,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实秋等众多历史名人也经常来此品茗会友、小酌休闲。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来青云阁多达三四十次。可见这里的极大魅力和生活便利。不管怎么说,青云阁时光应该是鲁迅一生中灵魂得以放松的重要场所。北京岁月也是他最不孤独,事业和生活最惬意的时光。而蔡锷和小凤仙的恋情则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成名噪一时的电影《知音》。

除了上述的历史建筑之外,这里还有很多别具一格的小店,如杂货店、旧货店、瓷器店、文具店、皮具店、咖啡店、书吧、甜品店、小吃店、工艺品店等几十家小店。只是这些店并不都是随时开门,还有很多在休息状态。此外,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目前也已经腾退完毕,还没有对外开放。

如果想让自己的心灵尽情放松,就来这个浸润着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杨梅竹斜街穿行吧,不但让自己穿越了时空,也会在品茗赏景中,增添无穷的乐趣!

主讲人介绍:

赵强,资深出版人、编审、杂文家、评论家,曾在多家出版机构担任重要职务。著有杂文集《楞客天下》《出版行旅—总编辑手记》等7种,在100多家媒体刊发近2000篇杂文、评论。

□主讲人:赵强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