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没出正月都是年元宵佳节闹一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2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出正月都是年元宵佳节闹一闹

 

鼠去牛来,时光如梭,又是一年春草绿。转眼间,很多人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因为疫情,人们减少了聚会串门儿,也有人因为没能和亲朋当面拜年而遗憾。其实,过年是个漫长的过程,大可不必为大年初一没有拜年而纠结。大家可以用多种方式问候,把幸福分享给他人。有句常说的话,没出正月就算年里,这为迟来的问候找到了说词。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品味一下——春节,这个传统佳节的那些文化故事。

过年是个漫长的过程

按现在的习惯,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算过来了。旧时正月十五过后,还有十九的“燕九”,也称“筵九”。古时相传,十九日有神仙下凡,所以民众多游白云观等庙宇,祈求福祉。直至二十一日,学校陆续开学,京师各署择日办公,称为“开印”。

过年是一个漫长过程,这似乎是大节标志。进入腊月就在提示要过年了。雪白的蒜泡入醋里,腊月八日便盼着翠绿,想到了三十儿晚上的饺子,醋蒜结合升成的美味溢出瓶外。

腊月十五以后,过年各种准备开始了,卖年货的星罗棋布,临近除夕七八天,更是紧锣密鼓。人们对每天要做的事进行了总结,编出了歌谣,诸如“二十三,糖瓜粘”等等,版本多样。糖瓜粘也有说法儿。这一天要做糖瓜儿、糖饼。不同的地方还有别的品种,如胡蔴糖片、胡蔴条、糯米细糖、梨糕等总称南糖;粘牙糯米糖做成关东糖等。二十三前后,街上也开始卖了:糖瓜儿圆得像瓜,如此得名,吃起来很酥,嚼化后才黏牙;关东糖是长的,很脆;南糖里的芝麻花生,很香。糖是用来上供的,要用黏来粘住灶王爷的嘴,便如对联所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九,蒸馒头,要把过年吃的主食做出来。旧俗,从初一到初五,各家不准用生米做饭,不准动刀动剪,只能热年前做好的吃食,所以初五又叫“破五”。这天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包几个饺子,把小人的嘴捏住,俗称“捏破五”。有了主食的好处还在于,过年时客人来与不来,来多来少,心里都踏实,上锅一热就行了。以前过年时,凭购货本能买到富强粉,蒸出的馒头特别有咬劲儿,再蒸点豆包儿就更好吃了。这些主食全放在外面缸里存放。天寒地冻,早晨拿出豆包儿,带着冰碴儿,又凉又硬又甜,一咬掉渣,在那个年代,吃着真过瘾。

以前住在四合院,临近年前的那几天,每家都忙得不可开交,院子里空气中,弥漫着炖肉炸鱼蒸馒头等各种香气。人们匆匆而出,得意而入,提进大包小包。街坊见面,相互问候着:“年货备得怎样了?”脸上的疲惫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人们沉浸在忙碌之中,物品准备或多或少,一切都在为着年的到来。大年三十,黄昏时分,街上行人渐少,商店关门,院子里各家闭户,开始剁肉剁菜。刀与案板相击,传出“当当当”的声响,才真正感到:年到了。和上最有劲儿的面,此时最舍得放油,用最好的原料拌出最香的馅儿。全家围坐在一起,包出精致的饺子,说着各种高兴有趣儿的话题,其乐融融。

过年好玩儿的要算逛厂甸了。厂甸在琉璃厂,街里有火神庙。来这里逛,能看到许多平日少见的新鲜好看的玩意儿。长长的糖葫芦;有说有唱的拉洋片;风车随风传出“答答”的悦耳音响,击打出过年的欢畅。刚恢复厂甸那年,风车卖疯了,就那几天,小贩们回家组织了几次货源。逛庙会人多,场面也是一景:老人坐在车上,推着也要来;小孩儿骑在家长肩膀上,呵儿喽着凑个热闹,看个新鲜。

春节期间多有一事。俗话说:春打六九头。立春多在正月,要鞭打春牛,称为打春,还要吃春饼卷合菜,也有书中说在初七,“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统称为咬春。目的是免去春天青黄不接。预示年景大事,不仅百姓,官方也重视,从县令至皇帝,都要举行不同的仪式。

灯节拓展了灯市

此后,便准备进入另一个节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此节历史悠久。元宵本意指时间。正月为元月,古汉语中“夜”与“宵”义同,由此正月十五称元宵节,或上元节,因其特点也称灯节。灯节之灯有张挂之意,习俗由来已久,始于汉代,据说由西域传来。明代刘侗有过专门考证,“张灯之始也,汉祀太乙”。张灯最初有祭祀的意思,从黄昏,点到天明。

到了唐代,元宵节被推向一个高潮。初唐的睿宗皇帝正月十五登上京师安福门,与群臣一起赏灯。此时门外做起二十丈高的灯轮,点燃5万盏灯,有如花树。场面定然壮观,要不怎能让宋代辛弃疾还记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那几天,不仅有花灯,还有各种娱乐表演,“一夜鱼龙舞”,举国上下,全民参与,闹个通宵。

接下来,灯节规模又不断扩大。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放灯十日”,永乐七年,下令赐文武百官放假10日。朱棣迁都京城,依旧从初八直至十七,不过百官只放假5日。清代,灯节缩短了,从十三到十六或十七。不论长短,灯节的中心还是十五,那夜称为正灯。

有了灯节便有了灯市。灯与市是两个概念:灯指张灯,从晚挂到早;市指市场,从早开到晚。明代灯市同在一处,从东华门向东绵延二里。各种物品摆放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所以那个位置叫灯市口。

到了清代,灯与市分开,市场移到琉璃厂,张挂灯的地点改在前门和地安门一带。清初,“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清末,“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民国时,“正月之灯向集于前门内之六部,曰六部灯,以工部为最。……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如清代的《日下旧闻考》所言:今则灯归城内,市归琉璃厂矣。作者时代不同,能看出地点与规模也有变化。

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媳妇,灯节期间可以外出了。正灯日要逛灯,十六日还要“走桥摸钉”,妇女群游夜行,祈福免灾。外出行走可以去病健身,叫“走百病”。但凡有桥之处,三五成群而过,可以长寿,俗称“走桥”,取“度厄”之意。高士奇有《灯市竹枝词》:“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然后再去摸门上的钉,正阳门中洞前居多,逛灯时顺便摸摸钉可以走好运。

“闹元宵”里有大文化

有了妇女的出行,这个节日便引出了诸多故事,使得文人墨客写出不朽的佳作,古典名著中多能读到。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平易直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含蓄,给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灯节上,热闹场面令人眼花缭乱。街头上,车马喧阗,人头攒动,欢声笑语,表演的、逛灯的、观景的欢天喜地,在这欢快的节日里,把一年的积淀全部宣泄出来,真一个“闹元宵”。

幼年的记忆中,春节已与灯节连在了一起,过年时总要买上只灯笼,几乎成了必备的年货。那时生活水平不高,卖的灯笼多是纸制,可折叠,顏色有红黄绿,绘着图案,中间点上蜡烛,晚上挂在门外,或提着出去上街玩耍。20世纪80年代已有了用电池点的灯笼。“文革”前的北海公园,春节期间总要举办游园灯会,里面挂着大红宫灯,以及用绢纱、玻璃或纸做成形状各异的灯笼,上面画着花卉、动物、仕女、人物故事,大小不一。还有一片灯谜区,列出各种谜语,每盏灯上用纸条写着谜面,猜中撕下可去领奖。记得还有冰灯、麦芽灯等,那时幼小,不知风的动力,觉得走马灯奇怪,没有机器怎么会转?

眼下元宵节将至,合家吃上热腾腾的元宵,京郊放起烟花爆竹,团圆喜庆。而关于灯节的起源有几种观点,无论如何,灯节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应遗忘或丢失。

主讲人介绍:

高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专委会副会长,电影编剧等。出版《密云城堡踏勘》《延庆城堡寻踪》《昌平关城探访》《京都志趣》等专著,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集、传记文学等十余部,专著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文学作品获奖几十次,散文集《我上高原》获冰心散文奖。上千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奖、参展。

□主讲人:高文瑞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