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新型学徒制培养工匠人才值得期待
老地名重返公交站牌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要从根本上治理 App过度索权乱象
快递春节“不打烊” 更须服务“不打折”
整容低龄化
禁止医疗机构“傍名牌”是正本清源之举
水果“过度包装” 不可取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地名重返公交站牌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铁辘轳把”“东四块玉”等北京老地名正逐步重返公交站牌。2月6日开始,北京启动公交站名规范工作。此次站名规范调整涉及站位1683处,站名843个,自2月6日首车起实施。北京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客运管理部经理刘默楠介绍,本次调整大多覆盖在东城、西城核心区。(2月7日 《北京青年报》)

一个老地名的产生和形成有着特殊之义,在作为一地标签的同时,也成了历史、风土和文化的积累与标注,具有“顾名思义”的传承功能,在口口相传中去回味过去,直面现在和面对未来。有些城市名字,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业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标注,用一个新的名字去替代,则会让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有断层的风险。

以“铁辘轳把”为例,这个听起来有些怪怪的名称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名称的来源也有因因相袭的渊源。据史料记载,“铁辘轳把”在清《京师坊巷志稿》中记为铁轱辘耙,因此处有制铁轱辘和钉耙打铁作坊而得名,1933年《北平地名典》改称铁辘轳把。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一接触到这个新奇的名字,就不免会“追踪索源”去考究一番,老北京的历史与文化细节也就会浮现于眼、留存于心。

一个地方的特色与差异,更多靠细节去呈现,包括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地名。时下,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取名上也有“千城同貌”的趋同性,城市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最大的魅力。现在,老地名陆续重返公交站,这种回归有利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延续,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更具魅力。□堂吉伟德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