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趣
3上一版
 
跑步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师大教授马天星:
跑步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跑完第1圈,觉得手不是自己的了;我开始做反复握拳的动作,可惜渐渐觉得无法掌控自己的手了,还好胳膊感觉一切正常;于是我或背着手,或不断摩擦着手,这样跑完了第2圈;开始跑第3圈,渐次感觉脚不是自己的了……

以跑为趣

以上文字,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副系主任马天星教授在1月6日发的朋友圈日志。当天号称是21世纪以来北京最冷的一天,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他依然坚持着20多年的锻炼习惯,穿着单薄地围着校园足足跑了5公里。如今,跑步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每周大概跑三到五次,每次8公里左右,而日常与跑友的交流,也为他的锻炼增添了一份动力。

除了平时锻炼外,马天星每年还会跑2到3次马拉松,24年以来一共跑过四五十次。他参加过柏林马拉松、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香港马拉松、德累斯顿马拉松等赛事,还是学校运动会的常客。年轻时争强好胜的他享受跑步的每次进步,尤其是冲刺时热血沸腾的快感。人到中年,心态有了变化,他学会享受锻炼。相比成绩,现在的马天星更重视运动的过程,尽兴而为,不让自己锻炼过度。

他说,作为业余爱好者,跑步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不能透支身体。空闲时,他会和有着相同爱好的学生分享观点,“马拉松不是我们的战场,不是你们主攻的方向,一定要适度,把跑步强度控制在安全心率范围内,Enjoy happy Marathon(享受快乐的马拉松)。”1月6日跑完步后,他感慨地写道:“我本来只是好奇,在零下14度plus(加上)狂风的天气里跑步会是什么感觉?今天跑完,我的收获是这样的气温和狂风不是开玩笑的,想挑战大自然,首先要学会敬畏大自然。”

曾经也是个跑步菜鸟

别看现在马天星跑起步来得心应手,其实在上大学前,他的百米速度只有15秒多,甚至跑不过同组女生;参加北师大的新生运动会时,他在3000米的小组赛中成绩为倒数第一。青春年少,他暗下决心要改变,从此无论风霜雨雪,几乎每天的下午四点半,北师大东操场上都会出现一个倔强的身影,进行着雷打不动的3000米跑。

多年来的跑步,一方面来自个人的坚持,另一方面,源于跑步健将李凤堂对他的指导和鼓励,让他学会很多中长跑技术和训练方法,跑步水平逐年提高。马天星本科期间就获得校运会1500米和5000米的亚军,研究生期间在校运会上除体育生外再无对手,打下了很好的中长跑底子。这让他从中学时弱不经风的模样中脱胎换骨,被大家戏称为“跑霸”。

通过跑步,他陆续认识很多师友,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高校学生运动会。毕业后,他先后前往复旦大学、德国马普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在刻苦攻读之余延续跑步的爱好,并在这几家院校中小有名气。每到一个城市,他都去奔跑。在他看来,这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用脚步丈量城市脉络,拉近与城市的距离。

与跑友一起进步

马天星离开复旦时,学生们专门为他举办PK TXMA大赛,5个人接力跑5000米,他则独自完成同等距离,浓浓的师生情谊在跑道上无形地流动,流进每个人的心底。

2010年,马天星入职北师大物理学系,随后在李凤堂的介绍下加入学校教职工长跑协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织活动,跑步、参赛、聊天、切磋,友爱互助。参加活动时,他还经常会带上孩子,大家也都帮着照顾,就像家人相处一样。

有一次,爬山时天气骤变,狂风夹着大雪,吹得人站不住脚。马天星抱着孩子艰难前行,一度快支撑不住了,孩子又冷又怕,不停地哭。这时,附近的长跑协会会员赶了过来,争相帮他抱孩子,有人还把衣服脱下来给孩子裹着,一直陪伴至下山……这份温暖的记忆让他至今提起心里都暖暖的,协会给他的印象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跑了20多年,跑步已融进马天星的血液中,如今每每要做重要事情之前,他都会跑上5到10公里。他说:“跑步会加速血液循环,思路也能变得更清晰。”在北师大教师主页上,他别出心裁地把跑步生涯与学术成就并列其间,跑步已成为他的一张名片。今年寒假,他一如既往地安排跑步时间,在全力奔跑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让心情自由自在地随风飞翔。

□本报记者 任洁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