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王平镇有马致远故居,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并且先前已经去过一回。隆冬时节,西风犹烈,决定再去一回。
如果开着导航,马致远故居其实不难找,就在王平镇的韭园村。韭园村可是个大村子,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个小村坐落在一个大山环抱中。千百年来,山民们既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有来往商队的喧嚣。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至今,“韭园酱菜”在京西一带一直享有名声。而马致远故居,就在其中的西落坡村。
王平镇是著名的京西古道的重要隘口,这里至今保留着诸多京西古道的遗迹。顺着京西古道右拐,到了东落坡村,“马致远故居”的标牌就近在咫尺了,穿过东落坡村,便是西落坡村,马致远故居也就到了。
古村依附在一个山坡上,此山唤做九龙山,山势颇为险峻,一条小溪由山上奔涌而下,跨过一座小石桥,马致远故居就在跟前了。故居是个北方普通民居小院布局,门口设了个影壁,写着“马致远故居”的标牌,毗邻的是一个小小的售票处,里边的小院,便是故居了。
马致远在中国文学史上名气可不算小,他是大都人,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一说是河北人,这也跟他是现在的北京人不矛盾。马致远的生卒时间(约公元1250—1323年)并不确定,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元朝。马致远青年时仕途坎坷,中年中了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是元朝杰出的剧作家,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等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这些作品中,当以《汉宫秋》最为著名,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元剧三大杰作之一,其他两个是白仁甫之《梧桐雨》与郑德辉之《倩女离魂》。“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
民间流传最广的当然是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小词被称为“千古秋思第一”,连毛泽东主席都非常欣赏,曾经亲笔书写。全词28字,纯用场景,不用任何形容词雕饰,却营造出了文人悲秋的苍凉意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幅“秋思图”瞬间给人们勾勒出了这样的画面:在深秋乡野的古道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他愁肠百结,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要说景点规模之小,马致远故居可以说是笔者见过的最小的景点了。一个小院,加上一点北方农居的家具,仅此而已。但这趟拜谒之旅却让人觉得不虚此行,这又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故居所在的村落正处于苍凉的京西古道之间,这里的民居依然保持着北方农家的原始淳朴,在烈烈西风下,古老的村落散布在山坡上,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村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对于我们这些访客,他们非常热情。“我们就是马致远的邻居呀。”这一句欢迎词,让人马上感觉到了人情的温度。
马致远是否曾经真的隐居在这个山村里,其实已经不重要。关键的是,这古村古道、这流水小桥,还有这静谧的乡居,俨然就是马致远笔下的那个“秋思图”。马致远曾经在他的小曲《清江引·野兴》中似乎透露了自己隐居的山居:“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当地村民解释说,这个“西村”,应当就是现在的西落坡村了。而在我看来,马致远说的西村是不是眼前的西落坡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所看重的,是西落坡村人对文人和文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尊重和景仰。马致远已经离世700多年了,生平事迹绝大部分已不可考,但这里的村民依旧记着他,每年都搞活动祭祀缅怀他,至今愿意和他住在一起,不仅精心保护着他的小院子,还认真保护着他笔下的“秋思图”场景。我想,对于一介文人,这就足够了!
漫步在萧瑟的京西古道上,伫立在平淡无奇的小院前,触摸着7个世纪之前的文人遗踪。今人触目所及,亦是前人当时的眼中之景,虽时空变迁,而心意相通,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器重的所谓“文脉”吧。文脉不断,文明复兴就可期。有诗为证:昏鸦栖古树,瘦马走西风。但看旧屋在,斑驳忆文宗。
□辛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