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念好绿色经 筑牢红色魂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1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劳模邢卫兵:
念好绿色经 筑牢红色魂

邢卫兵和村民一起为村庄做清洁
 

隆冬的京郊大地,一片好风光。记者驾车沿永定河一路向西,穿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终于到达了此次采访的目的地,心中顿生“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感慨。只见山脚下的古树虬枝屈曲盘旋,葱郁的松柏拥抱着整齐干净的房屋,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境。这里并非千年前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是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京郊新农村——门头沟区妙峰山镇炭厂村。

去过炭厂村的人都知道,炭厂村人曾祖祖辈辈以烧炭为生,村名更是由此得来。近年来,这个一度压着低收入帽子的小山村,通过转型发展休闲旅游,山区变景区,村民变股东,一举摘掉了低收入村的“穷帽”,快速走上了致富路。他们靠的是什么?记者为此走访了村里的“领头燕”——全国劳模,门头沟区炭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邢卫兵。

绿色文化成致富金钥匙

炭厂村位于妙峰山镇西北部,全村共有210户、417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人,一直以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炭厂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村域由大西沟、东沟、石沟三条山沟组成,沟内植被茂盛,水源丰富,总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湿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这里的山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水质优良。

“炭厂村村民曾经以烧炭为业,要不怎么叫炭厂村呢?”村党支部书记邢卫兵介绍说, “烧炭这个行业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炭窑还在,炭窑遗迹成为游人回顾历史发展的一个触点。木炭是黑色的,我们称之为‘乌金文化’。”

邢卫兵介绍,炭厂村是明清时期供应京城皇宫取暖的主要烧炭基地,村落四周曾遍布大小不等的炭窑40余处。烧炭用的是山上的木头,后来炭不烧了,改开荒种地,结果水土都流失了,靠种的那点粮食,村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再后来,又种过红果树,因为跟不上市场形势,满树的红果愣是卖不出去。

“我上任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带领全村老百姓早日摆脱贫困、发家致富。”1999年,邢卫兵开始担任炭厂村新一届的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门头沟区500余座乡镇煤窑和非煤矿山全部关闭。为了助推各乡镇实现发展转型,门头沟区从2012年开始在全区上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邢卫兵似乎从中看到了炭厂村的出路。

“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四处取经、实地考察,尤其去河南云台山景区参观回来,几个村干部都非常兴奋,那里的自然风貌,跟我们的山沟沟太像了。”邢卫兵说,回到村里后,村干部们就钻进了荒沟,踏着齐膝深的野草发掘沟里的“宝贝”:山泉、冰瀑、奇花异草……那段时间,走家串户听取村民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成了邢卫兵每天的必修课,施工现场成了村里最大的“办公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神泉峡景区”瓜熟蒂落。

邢卫兵坦言,为了调动村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他带领村民开始探索走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成立了“神泉峡景区管理中心”,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炭厂村决定把景区归村集体运营,并出台股份合作制办法,村民以资源入股,全村206户、379人,不分男女老幼,一人配5股,每股200元,年底按利润分红。不到两年,旅游带火了农家宴,2015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致富。有了股份的村民觉得村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此后村民们都热心参与到铺石、修路、建桥,植树、栽花、种草等各项施工建设中。集体经济的壮大,村中老年人首先受益,村里出资,为村中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部分村民还在景区当上了售票员、生态管护员、护林员、保洁员,实现了不出家门就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我们注入了无穷力量,我们村守着聚宝盆,还愁不发达吗?”邢卫兵笑着说。村庄守护绿水青山,维护生态平衡,利用绿色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绿色文化”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致富门。炭厂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神泉峡景区,2010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底,神泉峡冰瀑正式开放,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当年景区收入70万元……曾经的低收入村就这样一举摘了穷帽子。

红色文化筑牢发展根基

炭厂村,距北京市中心50公里。算是距京城最近观赏冰瀑、树挂的地方。走在神泉峡景区,峡谷中,冰瀑景观连成一片,冰柱、冰笋、冰瀑、冰花、冰挂、冰塔,冰瀑与四周峰林相对相得益彰,青山绿水间恰似美丽画廊,人间仙境。

当夜幕降临,整个冰雪世界在各种彩灯的照射下,变换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让游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梦境一般,红色的树挂好似龙宫的珊瑚,五颜六色的冰瀑又好似瑶池仙境。

与往年单纯赏冰瀑不同,邢卫兵等一班子人马,接着又在景区内兴建了乡村记忆村史馆,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在抗日战争时期,炭厂村曾是永定河北中共领导政权昌宛县佐公署所在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侵略者狠啊,曾经13次把这里烧毁了,前后有10名同志壮烈牺牲,但是,你烧了我们再建决不屈服,所以这里被誉为‘烧不掉的炭厂’,真是前仆后继!这是响当当的‘红色文化’。”邢卫兵说,在2016年,炭厂村神泉峡景区被北京市旅游委评为红色旅游景区。

邢卫兵介绍,村里的“红色文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红色文化体验区,第二部分为红色文化纪念馆,第三部分为昌宛县佐公署历史足迹。村党支部将红色党建+美丽乡村+绿水青山巧妙融为一体。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红色党建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真实的场景往往能够勾起观者的记忆。记者在炭厂村采访时,碰巧遇到了一队年轻游客,他们自发的唱起了红歌,慷慨激昂的歌声传遍了景区的山谷。一位游客激动地说:“看着这些雕塑、照片,仿佛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场景又重现在眼前,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身姿又重现在眼前,我们这代人真的特别感动,同时,也特别受教育。”

“我们都经历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期,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义,希望这个红色文化体验区能够成为一个新的革命教育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一位游客深情地说。

记者了解到,炭厂村红色文化体验区收集了大量革命文物,其中包括枪支弹药、衣物用品、书报信件以及抗日时期的其他展品。另外,还收集了一套珍贵的隐蔽发报机,反映了炭厂村在京西情报输送中的重要作用。

邢卫兵与村干部参与了红色文化体验区筹建、布局、收集资料、宣传推广的全部流程,讲起炭厂村的红色历史,邢卫兵就像说起自己家事一样:“1937年,我们村就开始被侵华日军占据,他们在村庄里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1939年下半年,八路军三十四大队到炭厂村周围,并开展游击战,我们村就与八路军配合着打鬼子。后来大部队走了,又来了昌宛支队。昌宛支队在妙峰山镇炭厂村发展到近300人,他们机动灵活,袭击侵华日军的据点,击毙敌人8名。我们红色体验区最外边的铜像,就是还原了当时的战斗情形。”

邢卫兵告诉记者,炭厂村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区,也是结合了门头沟区提出的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和“绿水青山门头沟”城市品牌的要求,通过深入挖掘炭厂村的红色文化,让更多人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人了解炭厂村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到炭厂村亲身感受一下红色文化。“这样不仅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灵魂,也夯实了红色根基,还增加了景区收入,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了民俗接待,村民的腰包就更足实了。”

要让村民守着家门口就能致富

现在时值严冬,一般是景区的淡季。但炭厂村依旧是热火朝天。“往年,打工的年轻人走了,上年纪的还猫冬呢,村里静悄悄没声音。”村民高晓芹说,“今年,你看看,一个冬天都热闹着呢,今年翻修房子的就好几户,游客也是人来人往!”

村民李秀芬家住的离景区最近,借着这个优势,她最早办起了民俗接待。李秀芬原来在鞋厂上班,景区办起来,她就辞工回家,平时和老伴儿俩人打理农家乐。一到周末,孩子、亲戚全都回来帮忙,日子透着红火。

村北头,村民陈永利和妻子张秀萍正忙着收山货。他家面积不大,没条件办住宿,就在院里开了间餐厅,可以同时接待几十人就餐。翻新旧房子的时候,陈永利在房顶上修了个露台。“这是客人建议我们修的,夏天热的时候支把凉伞,看着山边的晚霞,最是惬意不过。”

陈永利20岁出头离家打工,在企业干了十几年电工,忙的时候,几个星期回不了家。2013年开始,村里陆陆续续有人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少说也有五六万元。2015年,陈永利辞职回乡,翻修老房,也办起了农家宴。餐饮之外,还收购山区特产,包装好的山菌、核桃、野菜也很受游客欢迎。

“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多,不离乡、不离村,守着青山绿水就能致富。”陈永利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是心眼儿里的话。

“过去,我们看大山,只看得到石头。现在,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山、认识水。”邢卫兵感慨地说,“不离乡、不离村,守着家门口的青山绿水就能致富,这样的发展模式是最好的。”

借助“智囊”将产业做大做强

“光挣钱还不行,必须将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为此,邢卫兵从外边请回来一个“智囊”——旅游公司。“我们打算进一步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绿色休闲步道,把整个景区与村庄连成一体。”邢卫兵说,要带领村民吃好旅游饭,得先做好规划,得请“智囊”帮忙。

在村庄发展转型中,请“智囊”帮忙,对邢卫兵和炭厂村村民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之前的神泉峡风景区整体规划,以及其中的景观小品布设、配套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都有专业公司参与出主意。

邢卫兵说,在旅游专家的帮助下,神泉峡景区定位精准,少走了不少弯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开起农家乐。可村里农家乐各自经营,接待标准不统一,又成了新问题。

于是,邢卫兵找到了北京旅游学院的专家。借由高级“智囊”的再次指点,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以资金方式入股,首批入社村民135户。合作社成立后,实行旅游接待规范化管理,统一宣传标识,统一规范营销,整合各类资源帮助社员进一步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

尝到了借助“智囊”的甜头后,炭厂村想到了培养“自己人”。邢卫兵找到门头沟社区学院相关领导,通过门头沟社区学院搭桥,借力中央农广校、北京市农广校,在炭厂村成立了门头沟社区学院炭厂村中专班,首批吸收28名村民进行旅游管理培训,为炭厂村未来旅游产业专业化储备人才。

美化乡村,让人们留得住乡愁

“发展旅游业,良好的村容环境是基础和前提。”邢卫兵说,他们在村内大面积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封山育林,逐步建成了800亩仁用杏基地、百亩苹果园、80亩核桃园,并修建了污水集中处理管网,全村日产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此外,炭厂村还大力实施民房改造、庭院美化、厕所改建、地面铺装等工程。

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发展,炭厂村的村容村也貌焕然一新。记者在村里看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出行十分方便,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配置了分类垃圾箱。

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邢卫兵还以创“首都精神文明村”为切入点,积极倡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弘扬社会正气。“现在炭厂村村民腰包鼓了,日子富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也要提高,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朵花在炭厂村开的一样美。”为此,村里拿出专项资金修建了健身休闲广场、文化活动室,购买了文化科技书籍,增添了音响、卡拉OK等娱乐设施,为了传承特色民间艺术,村里组建太平鼓表演队和秧歌队,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邢卫兵的带领下,炭厂村在产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村民的精神状态和村容村貌都呈现出喜人的气象。炭厂村先后被评为“市级民俗旅游村”“北京山区发展先进村”。他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并在2015年被评选为北京市劳动模范、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是党支部书记,又是劳模,就要用真心给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今,邢卫兵用自己的一颗心,将炭厂村村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了一起,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闫长禄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