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顺义区总工会始终把职工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区委和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采取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关心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基层一线人员、帮扶疫情期间生活困难职工等多项举措,团结动员全区广大职工群众胸怀全局、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彰显了工会组织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责任担当。
“两条主线”交叉并行 快速构建服务保障“后勤线”
随着顺义全区进入战时状态,各部门、属地、单位全力以赴、积极行动,抓紧抓严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顺义区总工会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迅速研究部署工作,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两条主线”交叉并行。
一条主线是送慰问品。顺义区总工会紧急调配保暖物资,连夜运输送达。2020年12月28日,第一批物资12万个暖身贴送达顺义区卫健委、高丽营镇、南法信镇、胜利街道。2020年12月29日,第二批物资紧随其后,11.5万个暖身贴送达仁和镇、北石槽镇、北小营镇、南彩镇、幸福东区基层防疫一线。顺义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战寒潮、抗疫情,持续筑牢后勤保障线,我们将切实把温暖送到一线职工身边。”
另一条主线是直接拨付防控工作专项资金。顺义区总工会设立防疫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工会疫情防控保障工作。2021年1月5日下午,区总工会党组书记赵洪涛专程前往区卫健委,送去了10万元防疫专项资金,用于慰问参与防疫的一线医护人员及保障人员,传达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怀。
“三类群体”全覆盖
高效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据了解,为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积极作用,顺义区总工会多措并举、统筹谋划,将关怀慰问送到防疫一线干部职工、隔离区群众等多类群体身边,确保服务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其中,覆盖一批防疫医护人员。面向区卫健委系统参与防疫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顺义区总工会提供暖身贴、拨付防控工作专项资金,覆盖镇(街道)卫生院、物资储备中心等35家基层单位。
同时,覆盖一批处于隔离的职工群众。面向高丽营镇、空港街道、西辛南区等镇街、楼栋、工业园的2万余户隔离区职工群众,顺义区总工会积极开展元旦暖心慰问活动。他们在两天内迅速集中采购水饺54660袋、汤圆36440袋、酸奶2362桶、面包4724袋,赶在新年来临之际,让处于隔离的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
第三,覆盖一批村(社区)基层防疫干部职工。目前,顺义区总工会正集中采购包含桶面、火腿、榨菜、速溶咖啡、速溶奶茶的食品礼包598份,暖身贴545箱,保温杯2750个,把关怀慰问送到500余村(社区)执勤点的干部职工手中。
截至目前,面对此次顺义局部聚集性疫情,顺义区总工会已累计投入161万余元用于服务和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慰问服务覆盖12万余人次,使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贯穿防疫工作全程。
“四项举措”精准施策
非常时期彰显工会责任担当
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关爱到位。顺义区总工会“四项举措”精准施策,统筹谋划彰显工会责任担当。
疫情初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作联络群动员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立足岗位、凝心聚力,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区总工会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区28个工会服务站百余名工会专职工作者及时报到、下沉一线,配合辖区主动认领岗位,开展排查登记、张贴海报、社区消毒、检测体温等工作,全面参与疫情防控。区总工会每天派出至少8名干部职工参与防控办、对口联络社区幸福东区、建南一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同时,顺义区总工会设立防控工作专项资金,用于防疫工作保障和慰问等专项工作。严格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厅字〔2020〕 3 号)、《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疫情防控采购便利化的通知》(财办库〔2020〕 23 号)的相关规定,规范使用程序,建立资金使用和物资发放台账,主动接受监督,确保资金使用有据可查。
在服务到位方面,顺义区总工会结合自身职责,做好疫情期间各项职工服务工作。一方面开通职工互助保障理赔申报绿色通道,延长续保和理赔时效,设立专人负责业务指导,即投即保、即报即办、应赔尽赔。另一方面开通线上法律服务通道,快速化解疫情防控期间的劳动关系纠纷。疫情期间,已通过法律服务热线为65名职工解答了涉及工资拖欠、无故辞退等多个方面的法律问题,成功调解21起个人和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为144名职工、农民工挽回了工资、保险补偿金等共计226万余元,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确保疫情期间地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此外,顺义区总工会结合“两节送温暖”活动,把竭诚服务职工落到实处。及时了解疫情期间生活困难职工所需所求,给予慰问金和生活补贴,帮助解决后顾之忧。面向节日期间坚守生产建设一线和环卫、供电供热以及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的基层岗位干部职工、农民工,送去米面粮油等暖心礼包。依托北京市总工会心理援助热线,帮助需要心理疏导的职工纾解负面情绪,确保广大职工过好一个暖心年。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