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到南锣鼓巷 看大运河文化非遗纸艺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南锣鼓巷 看大运河文化非遗纸艺展

 

12月19日,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温暖地倾洒着。

在北京南锣鼓巷福祥胡同敬人纸语展厅,一场有关“千年水道,文明纸现”的大运河文化非遗纸艺展拉开了序幕。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首壮丽诗篇,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大运河的分段开挖、连线、取直、贯通,串联着中华文明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碰撞,粼粼波涛见证着沿岸人民生活百态的演化变迁,桨声灯影叙说着运河故事的悠远婉转……那么,一幅幅雄伟宏大的历史画卷,一段段起伏跌宕的传奇故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呈现,让人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参观吧。

千年水道 文明纸现

步入展厅,可见展览分为大运河历史变迁、纸艺大运河全景、大运河文化纸产品三大部分。其中,大运河历史变迁板块,讲述了大运河三个组成部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及开凿历史。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伴随汤汤河水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这条运河也承载着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故事跌宕起伏,运河文化是一部囊括了中国社会古代内容的最主要的发展史,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展厅空间里把这些历史画卷来呈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切身感受?

采访中,北京敬人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祯雄介绍,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探索,尝试着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立体非遗纸艺来呈现大运河河道及沿岸主要景观。

这次展览将整个展厅变成一个沉浸式体验馆,以展厅中央纸铺出品的长8.5米、宽2米的《大运河立体纸艺流动声像装置》为体验核心,用立体非遗纸艺模型展现大运河从北京昌平的源头到东运河入海口河道全貌,以及大运河全流域25处标志性景观:从北段的白浮泉、万寿寺、南新仓、八里桥、张家湾,到中段的聊城船闸、南旺分水龙王庙、淮安榷关,再到北段的绍兴八字桥、余姚通济桥、宁波鼓楼。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给河道注入流动的河水,一只漕运船满载漕运货物穿梭往来于各地之间,每到一处,装置上就显示此地地名,引导观众游览该地景观。每处景观被光束照亮,与背景形成明显的明暗光影对比。随着漕运船桨的摇动,耳边响起船桨、水流和嘈杂的市井喧嚣之声,让人有置身漕船,在河道上随流而行的视听感受。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等大运河沿线多个省市的21个系列35件纸艺模型和创意纸产品,结合声、光、电手法,展现大运河千年水道风貌,突出表现了大运河文化在不同时代留下的审美细节,填补了一项大运河文明艺术表现形式的空白。

创意纸文化 等你参加

纸,在传统形态中多是文字语言的承载,而在“敬人纸语”,纸张则是融入了艺术、创意、生活。走进“敬人纸语”,你首先会看到由千余种纸张组成的墙,来自世界各地的纸按照颜色、用途、材质分类陈列,每种纹理、薄厚、色泽都是青春怀旧、深沉明快的独特表达,汇聚成了纸的艺术。

在此次展览中,大运河文化纸产品板块的展品,来自广泛征集来的创意纸产品。这些纸产品从多个侧面呈现出大运河文化中的美食、服饰、生产生活工具与场景、娱乐习俗、人文特色等。如纸艺名家柳军设计制作的纸艺建筑,以另类形式再现了通州漕运码头、洛阳丽景门、西湖断桥与西湖湖心亭等沿河沿线经典建筑。柳军还将清明上河图分成3幅衍纸画来表现,很有创意。

老北京胡同系列车线本,描述了老北京胡同文化,取材于出版人奚耀华先生的原画。(车线本是通过自动缝剪折机操作,手动上本、自动缝线,然后自动剪线头,自动折本的,再加上自动压实书本,自动输出完成的本子)《古运回望图折页之通州段》、纸砖、清明上河图纸雕灯、手账、南锣鼓巷伴手礼等作品,也各具特色。

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支持项目,此次展览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北京敬人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首都博物馆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协办。此次展览将展至2021年4月18日。

在此展览基础上,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基于展览设计的12个主题156场系列手作体验活动计划也将同时举办。手作活动计划每个工作日的上、下午在敬人纸语文旅体验基地或协办单位内各举办一场,每场高限40人。手作活动将围绕大运河漕运纸船、纸码头,大运河纸河道制作与涂画、大运河通关纸文件、后海银锭桥纸模制作与涂画、南锣鼓巷景观纸模制作与涂画、大运河形成时期的纸质团扇制作等主题展开。活动将通过敬人纸语、纸铺及协办单位等机构公号向社会提前公告,招募免费参加者。

链接:

那些和运河有关的美食

大运河与饮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饮食文化不仅在运河沿线城市十分流行,而且因为运河的传播交流,使运河沿线城市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互有传承,形成了以运河为渊薮的一条美食带。

京味儿花茶

花茶的加工制作从12世纪前后始于福建一带,制作工艺逐渐传到苏杭。之后又顺着大运河沿线来到了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清代中期北方对花茶的需求十分旺盛,苏州茉莉花茶沿运河销往北方市场。老北京茶庄,花香旺季,从江南、安徽、浙江等地采购大量的花茶毛胚,再根据北方人口味进行窖制和调配,制成后由大运河带回北京。

花茶始于江南、流行于北方,制作工艺更是在北京达到高峰、清代晚期京城大规模窖制花茶。张一元、吴裕泰茶庄就是在这段时间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多的北方人认识并喜欢上了花茶,可以说,正是大运河对南北风味的融合,才有了老北京人熟悉的京味儿花茶香。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是一道享誉世界的名菜,用料为肉食鸭、北京鸭。关于北京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运河贯通南北后,水手船工们将江南一种白色的“湖鸭”作为特产贩卖到北京,久而久之经过风土驯化,“湖鸭”就成为了今天的北京烤鸭。另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每年需要通过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来,在漕运的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很多粮食会落在河边或水中。沿河官吏或百姓们利用这些散落的粮食来养鸭,经过北京地区人民的长期精心喂养,鸭的体型、肉质起了变化,才逐渐培育出了北京鸭。传说北京烤鸭的烤制技艺起源于明代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时,将南京宫廷的烤鸭技艺随运河带至北京。并在嘉靖年间走向了民间。

咯吱盒

咯吱盒是一种北京特色食品。它伴随京杭大运河之生而生于运河源头之通州,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推敲。此味视运河渐衰而不顾至今留存于京东民间,且有日益蔓延之势。京杭大运河通航后,大批京东百姓操起漕运营生。船工们从山东带回酥脆的煎饼,日久受潮,煎饼变的皮软,入口不爽。有心的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食之更香更脆,久不变质。咯吱盒很快成为陪伴船工远航的美食,也自然在京航大运河码头张家湾以方圆数十里的京东一带民间传开。

每到头过年的前几天,老北京人将杂粮细作,做成咯吱盒用来招待客人。炸好的咯吱盒稍凉一会儿即可食用,至今仍是京都人民过年必备特色小吃。咯吱盒不仅见证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繁荣,也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酥脆之间保存着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唇齿留香回味着历史的悠长。

□本报记者 博雅/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