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唱响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造燃气焊接“金枪手”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燃气焊接“金枪手”
——记北京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海军创新工作室
-高质量的焊接,是保障燃气管道安全的重要基础。
-张海军团队研创的管道剥皮机,将在燃气维修施工中发挥巨大作用。
-严格要求,让青年职工迅速成长。
 

整理好工装,穿戴好手套、焊帽,拿起焊枪。午饭后,全副武装的张海军一如既往地来到了徒弟们熟悉的地方,带着徒弟们一起“练活儿”。“注意好基本姿势,手要稳。”这些在徒弟们看来再基本不过的注意事项,张海军却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在他眼里,徒弟们的每一步操作,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漏洞,不能“凑合”任何一处瑕疵。“从我创新工作室里走出来的徒弟,要成为基本功好、底子硬,关键时刻敢往前冲,脑子灵活能搞发明创新的燃气高技能领军人才。”

精工细焊有规矩 传道授业无止境

2007年以来,燃气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机械开孔作业逐步取代手工接切线作业,越来越多的一线职工掌握了机械作业的流程以适应发展,手工作业的技术应用随之减弱。然而,随着北京城市燃气管网日趋完善,作业环境变得多样复杂,手工作业量又逐年增加,逐渐回归实操领域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对于年轻的一线职工来说,传统的手工技术很陌生。“有时甚至连基本的焊接姿势、要领都不能掌握,我看着干着急。”张海军决定以自己的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手把手教基本功,业余时间培养徒弟的焊接热情,并经常性地开展头脑风暴,在业务领域谋求创新。

想要在作业现场执行最精密的焊接标准,就要在学习技艺时做好每一道工序、每一种姿势、每一个角度的把控。仅仅一个焊前准备工作,张海军就让徒弟们看得心服口服。每次作业前他都会将工具按照类别、大小、功能作用码放整齐,这样的习惯从未改变。“焊工干活,无时无刻不考验基本功。在该守的规矩、标准、尺度前,不能随意妄为,要用一颗追求完美与细节的匠心,激发出最朴素的力量。”张海军说。

在徒弟眼里,自己的师父言传身教从不摆架子,从不呼来喝去,而是耐心解答、细心观察、用心教学,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张海军要求徒弟干活儿要“遵章守序”,教学时却不“循规蹈矩”,而是因材施教,结合每个人的性格和秉性。

练功之余,心理引导必不可少。张海军的秘诀有两个——培养热情和修炼心性。徒弟们常听张海军说:“当我焊接完成时,看到管上有序的鱼鳞波纹,内心是舒服的。”鱼鳞纹需要手力相当均匀,又要靠电流大小稳定控制电弧强度,是道功夫活儿。匠心使张海军对自己的工作保持着最初的热爱,也在言传身教中让徒弟们爱上了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焊枪、自己的作品,在工作时始终保有一颗匠心。张海军还教徒弟们修炼心性、培养耐性。当徒弟们让他休息一会儿,他便说:“我的休息就是磨两块铁板,身体放松了,下一块料也备出来了。”几个徒弟也都“随”了他的性格,做的比说的多,一投入练习就是几个小时,钻研起来废寝忘食。

刚开始收徒时,很多徒弟基本功不过关,干起活儿来总是班长说一步干一步,大大延长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张海军把自己的创新工作室打造成了提升业务素质、锤炼基本功的大课堂。他带领工作室成员,组织全体一线职工分层次、分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实操培训,还开展流动课堂下班组、实地辅导,加强师徒结对子管理。现在,他的很多徒弟基本功过硬、焊接工艺高超,不仅多次在技能大赛中获奖,并且也能收徒教学了,更是有两名徒弟在集团享有高级技能津贴。张海军的创新工作室成为了培养青年工匠的“摇篮”。

匠心必不可少

责任心更不可或缺

今年年初,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北京市启动了小汤山医院修缮工程。2月2日,北京燃气集团进驻施工现场,成为修缮工程中率先开工的单位。

“大工匠张海军来了,这回咱可踏实了。”

尽管头戴安全帽,脸上戴着口罩,可在施工现场的很多燃气职工还是认出了手拿电焊枪、肩扛工具包的北京大工匠张海军。疫情到来,很多工人无法回京上班,他主动请缨,和另外5名焊工组成了一支援助小汤山的焊工突击队。

大家都知道,张海军来了,工程一定是有难点;大家也都知道,再难,也难不倒这名焊工里的“金枪手”。

张海军的团队要对一座燃气锅炉的调压箱进、出口管线进行焊接敷设。虽然身经百战,张海军还是丝毫不敢放松。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这次焊接要进行100%的射线探伤,对精度要求特别高。工期紧、标准严,张海军的团队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期间分3拨在抢修车上吃饭,狼吞虎咽地几分钟“解决战斗”,能不上厕所就不上厕所。

寒冷的天气对露天作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在进行氩弧焊作业时,一旦来阵风,很可能将用来保护的氩气吹走,导致焊接后留下很多小气孔,造成漏气。所以,焊工要一边进行作业,一边用磨光机将气孔打磨干净。这是项技术活儿,张海军主动接下了操作难度大的部位。相对自由、可以转着圈焊的,别人来焊;地沟里拐弯抹角的位置,只能焊枪转着焊的,他来焊。地沟里,张海军时而侧躺,时而拧着身子,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角度和任何一个气孔。“瞧这水准,大工匠就是不一样!”在场的很多职工都自发前来围观,对他的精彩表现赞叹不已。

这次焊接,还是给张海军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戴着口罩,哈气呼到焊接面罩上起了水雾。既要透过水雾艰难观看作业位置,还要减少呼吸次数防止更多水雾形成,同时提高作业稳定性。一通操作下来,张海军总会感觉有些缺氧。靠着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多年来形成的肌肉记忆,他还是克服了视线受阻、呼吸不畅等困难,向大家证明了北京大工匠的实力。

张海军的徒弟们常说:“对没有学过技术的人而言,很难想象‘师父’二字的分量。”燃气的焊接多在深达两三米的作业坑中并带气进行。暴露在充盈着燃气环境下的焊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身伤害。燃气管道经常泡在泥浆中,只能边抽泥浆边焊接。管道底部离泥浆极近,一旦碰上高温,焊缝会发生淬火,造成不可逆的事故。焊接的位置并不总是那么顺手或者出现死角,侧着焊、躺着焊、蹲着焊,一个姿势要长达几个小时。凡是危险的作业,张海军都第一个下去,并且一直在现场,作业结束后才会离开。凡事第一个冲锋陷阵,不喊苦不喊累的张海军,给徒弟们做出了表率。他说:“工匠精神不仅仅考验人精益求精的技能,更要具备勇挑重担的责任心。”

创新成果具有“实战性”

成为作业中的“硬通货”

张海军认为,搞发明、搞创新,要在实操领域能够广泛应用,为生产工艺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起到作用。为此,他带领徒弟们攻关出的创新成果,都是燃气焊接领域具有“实战性”的“硬通货”。

气瓶防倒支架的设计,灵感就源自于生产班组的日常作业中。燃气传统带气接切线与抢修作业是需要动火焊接的,焊接就需要使用氧气、乙炔对管道进行切割。作业现场并不总是在平坦地带,为了保证气瓶码放的稳定性,焊工们多年以来形成的习惯就是用砖头给气瓶找平或者围挡,虽然这样看起来可以保持气瓶的平稳状态,但危险度还是很高的,如果在搬运设备的过程中将它碰倒,就会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设备的损伤。为了完全屏蔽掉这样的危险,2017年,张海军的创新工作室就将这一难题列为课题,研发出了第一版本的气瓶防倒装置,后经过使用逐步改进,升级成立式便携调整可拆装的气瓶防倒装置,并于2018年将该项“五小”创新成果申报了实用型专利,广泛推广到一线生产作业单位使用。

手工作业流程中,有一个绑铅丝固定天窗的步骤,铅丝无论绑得多密多严实,都会存在漏气的可能,且铅丝使用完后便要扔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张海军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对这一流程进行了改进升级,研发出了天窗固定器。天窗固定器可结合不同粗细的管线设计成不同尺寸,像是一个皮带一样,牢牢地套住天窗,经过不断优化设计,不仅降低了漏气风险,实现了反复使用功能,解决了铅丝材料的浪费问题,同时,在传统的手工抢修作业中也节省了一个人力的工作量。

“我会一直待在焊工岗位,因为还有很多我要学习的东西。”张海军说。他更希望徒弟们、更多的年轻人能将“手艺”踏踏实实地传承下去,早日出师,成为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燃气工匠。

工作室简介:

张海军焊接技术技师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0月,以首届北京大工匠张海军为技术带头人。2016年12月,北京燃气集团工会正式授予工作室为“燃气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作室以青年焊工为主要力量,结合带气接切线作业的工作实际,围绕“师带徒”、技术创新、安全生产、工匠培养等主题,为集团安全生产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工作室的目标是打造成为焊工成长的基地、焊工工匠的摇篮、焊工技术培训的中心、研究工程作业的创新平台。

□本报记者 赵思远/文 万玉藻/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