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昌平
3上一版  下一版4
 
狠抓工会干部“实干指数”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指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20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狠抓工会干部“实干指数”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指数”
——昌平区总工会五年工作回顾
区总工会主席杨国昌(左二)、常务副主席王冰(左一)慰问辖区公安干警。
区总工会副主席王亚茹(中)到社区调研垃圾分类情况
区总工会疫情防控期间到疾控中心开展慰问活动
开展交流会促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水平提升
验收职工之家
 

凝心聚力,真抓实干。

过去的5年,是昌平区工运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5年,各级工会组织带领广大职工群众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应对新挑战,助力复工复产,建立职工之家、暖心驿站,提升产业工人技能,引导职工参与垃圾分类,帮扶职工解忧解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5年来,昌平区总工会以工会干部“实干指数”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指数”,让职工群众从心底里感到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娘家人”。

共战“疫”情 投入300余万元 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昌平全区各级工会组织迅速行动,引领广大职工积极有序参与到一线群防群治疫情防控工作中。

在防护物资最紧缺之际,区总工会千方百计筹集口罩、手套、护目镜、消毒液等物资送往基层。今年3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工会主席杨国昌带队到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工会服务站进行走访慰问,送上慰问金和防护用品,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困难。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倩表示:“复工复产以来,工会除送来了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外,还送来了慰问金,为企业复产复工给予了很大帮助。”

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区总工会及时投入疫情防控资金260万元,慰问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因疫情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在疫情防控中生产防护用品、复工复产企业。开展“促复工复产,维护职工身心健康”活动,投入专项资金116万元切实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为社会经济复苏贡献工会力量。

加强思想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广大职工行动指南

过去的5年,区总工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增强工会工作政治性。全区各级工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思想新理论进机关、进企业、进一线、进楼宇,教育引导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今年,北京实施垃圾分类,昌平总工会通过线上与线下两方面加强宣传力度。线上,开展践行垃圾分类有奖答题活动,此外,借助“互联网+”的模式进行培训,提升职工对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知晓性。线下,通过“双沟通”向企业和职工发放,并利用职工暖心驿站等工会组织阵地优势,拓宽垃圾分类宣传覆盖面。同时采取逐级评选、单位推荐的方式挖掘垃圾分类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为职工起到引领作用。

同时,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深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例如,推出《昌平职工文明规范(三字歌)》及专题动漫宣传视频,引领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摸排职工需求

回天地区已建

职工暖心驿站218家

在位于回龙观东大街的“回+”双创社区的亲子阅读室里,大书架上摆满了书籍,旁边几位老人带着孩子围坐一起,安静地听工作人员讲故事。“这是职工之家中的一个阅读驿站”,这里的工会副主席张瀚文介绍,除了读书,还会给孩子们演木偶剧、皮影戏。

“回+”双创社区里还设置了母婴室,带有投影屏幕的健身活动场地等。而距这里不远的霍营街道紫金新干线社区党群活动中心里的职工之家,还有一个专门的儿童活动场。“以前‘遛娃’要么在小区里兜圈儿,要么开车到远处的大商场。现在在职工之家看孩子,我还能在旁边的座椅上看看书。”住在附近的张女士说。

从2019年起,昌平区总工会前后多次深入“回天”地区走访调查,摸排职工需求,制定了《关于回天地区公共区域职工之家项目建设方案》。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市、区两级资金350余万,在回天地区建立社区联合工会职工之家6家;升级改造职工之家3家;成立党群活动中心职工之家6家;建设商务楼宇职工之家1家;职工暖心驿站218家。

昌平区工会组织建设同步紧锣密鼓开展。5年来,昌平区建设全国模范职工之家7家,全国模范小家5家;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41家,北京市公共区域职工之家9家,北京市模范小家21家;区级示范职工之家252家,职工暖心驿站516家,职工健康驿站13个,“母婴关爱室”47家,建设职工书屋33个。

杨国昌表示,今后将延展服务职工网络,以公共区域、科技园区、商务楼宇、未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回天”地区等为工作重点区域,持续推进职工之家、职工暖心驿站建设。推动职工之家和职工暖心驿站与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让工会工作更好融入社区。

提升职工技能

助推9家市级

职工创新工作室升级

刘学-郭栋梁区级创新工作室现有4名导师和26名学员,立足于生产现场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发动机质量问题。近一年来,累计完成1383份发动机制造相关改善提案,使单台制作成本降低22.84元。培养了140名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中6人进入2020年北京市“昌平工匠杯”发动机装调大赛决赛。

为提升产业工人素质,昌平区总工会制定《关于加强职工技能人才培训的实施意见》。5年来,累计发放各类助推资金156.7万元,推举产生9家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自主创新成果获奖12项,认定32家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名师带徒22对。此外,通过职工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激发全区广大职工创业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昌平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推动建立多元化、多载体、广覆盖的职工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实现职工全面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此外,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持续实施在职职工职业发展、技能素质提升、创新创业等助推计划,以市场化方式培养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及时伸出援手

投入千余万元帮扶职工

今年年初,昌平区总工会、城北街道总工会工作人员来到特困职工张玉梅家中,为其送去米、面等慰问品及慰问金。此前,张玉梅一家由于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十分困难。“多亏了工会的帮助和支持,家里情况才渐渐好转起来,我们一家都特别感谢!”张玉梅连声表示。

据统计,2017至2019年,昌平区总工会每年完成30%以上建档立卡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任务。对于新产生的困难职工,按照建档标准同步建档立卡、同步实施帮扶、同步解困脱困。

5年来,围绕唱响“四季歌”,打好“五送牌”,累计投入资金1291.4万元,擦亮慰问帮扶、医疗救助、就业创业、“两节”送温暖等工会品牌,重点帮扶困难职工家庭562户。健全在档困难职工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在档困难职工全部解困脱贫。

化解劳动纠纷

为职工挽回

近亿元经济损失

“感谢各位调解员和志愿律师辛勤付出,让我们能顺利拿到未结清的工资,安心回家过年。”今年1月10日,在家家户户忙碌准备过年的日子,农民工代表张某给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打来感谢电话。

原来,2019年12月31日,张某等41名农民工到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申诉在完成工作后没有及时拿到全额工资。对此,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立即开始调查处理。最后,甲方、承包方和农民工代表达成调解协议,结清工人全部工资。

案件的高效顺利调解,离不开好的工作机制。在开展争议调解工作中,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通过开展各类型工会法律服务、法律法规培训、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服务等,送法到企业和基层,引导和参与企业职工集体协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调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取得良好效果。

自2016年8月开始,调解工作进一步完善案件转移制度,由之前被动的“等待型调解”转型为“主动型调解”,即从以往职工前来咨询转变为仲裁立案立即介入,提出合理合法化建议和调解方案,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5年来,昌平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共受理案件1.556万件,年均受理仲裁转移案件占仲裁受理案件90%以上,调解成功率达60%以上,调解成功款项近亿元,调解满意度达到100%。

今后,昌平区总工会将加大调解和法律援助力度,探索开展线上调解工作,发挥工会公职律师、工会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律师的作用,做好困难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等群体的法律援助。

□本报记者 周美玉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