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低效边角地有了“大作为”
太空种子“落户”东直门中学
巧用社区微信群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疏解整治让平谷“菊花小镇”展新貌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井街道小微空间变身垃圾回收站和社区会客厅
低效边角地有了“大作为”

 

可回收物回收站点、公共空间会客厅……近日,朝阳区双井街道小微空间改造项目“井点2号”和“井点3号”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两处闲置空间摇身一变,成为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娱乐休闲、议事畅谈的公共服务空间。

记者走进垂杨柳中街,一座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塔顶仿古式建筑小屋格外显眼,这里便是双井街道打造的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站点——“井点2号”。外部的玻璃门上张贴着各类可回收物的剪贴画,里面用玻璃墙分割成公共区和回收区,公共区的墙上挂着小屋改造过程的照片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回收区则用来放置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

“这里采用智能化投放方式,周边的居民只要注册账号,就可以参与回收,没有门槛,而且投放正确,就会有相应的收益。”双井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居民注册账号后,还需要购买一个专用垃圾袋,装满后放回到小屋,再到墙边领取空袋子循环使用。每个袋子上都有二维码,居民扫码领取后,袋子就自动和账号绑定,后端完成称重后,收益的金额就自动存储到居民账户中。

“小屋回收物品不仅全程自助、方便快捷,而且可以直接拿钱,不需要什么‘积分兑换’,收益按期到账。”前来投放垃圾的张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位于垂杨柳中街东侧的“井点2号” 占地约20平方米,原为一处临街门面房,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建筑外部绿地已经成为了大件垃圾的丢弃处。今年,双井街道办事处联合多部门,对此处进行了改造提升,打造成为集再生资源回收和社区文化衍生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为居民提供智能垃圾回收功能的同时,向居民进行生态文明、环保教育相关的文化内容宣传。自开张以来,区域的可回收物分出率也有了明显提升。截至目前,“井点2号”的再生资源回收量从每周80公斤至200公斤上升到350公斤至500公斤,已经成功回收超过1500公斤的可回收物,其中织物、黄纸板、书报的投递重量最高。

与“井点2号”仅一字之差的“井点3号”建设风格和功能定位却大不相同。“井点3号”位于广渠门外大街26号院,是社区内的一处室外公共区域。经过合理设计和改造,这处建成30余年的老旧小区一角,变身成为集便民服务、娱乐休闲、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社区公共会客厅,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推开“井点3号”小院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玛瑙红与祖母绿相间的透明玻璃门,在阳光下显得通透明亮。庭院左侧增设为休息区,在区域顶部设有伸缩凉棚,旁边木质座椅方便居民在楼下晒太阳聊天。同时,小院内还修建了停车棚,可容纳50辆自行车,20辆电动车。同时,双井街道还在原有单元入口的楼梯旁增设了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出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记者了解到,“井点3号”最引人注目的竟是院中的一处玻璃房,该建筑为楼门议事厅,居民有大事小情都可以在这里商量。“因改造区域面积较小,我们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用玻璃作为墙面,可为居民营造出明亮及通透的氛围。”双井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小院里还新增了花池、乔木丛和一面文化墙,墙上展示了小院曾经的照片和改造的过程。“每次我来这看到‘井点3号’的改造过程都感触颇深,一有时间我就来这和邻居们唠家常。”一居民和记者说道。

□本报记者 孙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