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技术上追求完美,生活上非常朴素”
“他是科室带头人,也是攻关路上领头羊”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是科室带头人,也是攻关路上领头羊”

杨华清
杨华清
全国劳动模范
章耀华
李强
讲述人:章耀华、李强
 

“杨主任经常对我们讲,我们接触的病人都是残疾人,我们工作的时候,要抱着一颗善心。”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医生李强说。李强口中的杨主任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一康复中心主任杨华清。

科室接诊的病人大多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先天性的马蹄足等。这些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会比较好,但是他们接触到的病人,往往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及时医治,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面对这些病患,杨华清经常嘱咐他们,能照顾就照顾。“就拿收费来说,同一病种,在我们这治疗的费用往往是其他医院的一半以下。”李强说。

为了方便患者咨询,杨华清还公开了自己的两个手机号码,免费为患者解答问题。每周二上午是他的专家门诊,只要是外地患者找他看病,到中午饭点的时候,他都会用自己的饭卡,给病人打一份饭。“杨主任的做法令我们非常钦佩。”李强说。

除了热心面对病患,杨华清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样令科室医生敬佩。目前,杨华清已经拿到了30余项专利。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2016年还获得了市级创新工作室称号。“我是杨华清医生的徒弟,也是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这些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治疗器械以及手术技术都进行了改良,缩短了治疗周期,改善了治疗效果。”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医生章耀华自豪地说。

章耀华介绍说,他们长期从事肢体畸形与残疾的矫形与康复治疗。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重建。治疗这类疾病的器械,大都比较陈旧。现在应用的一些器械往往与十几、二十年前的没有太大变化。针对这些器械的缺陷和不足,杨华清带领工作室的成员进行了创新与改良。“改良,有时候很不起眼。可能就是多加了一个针或者一个弹簧,但是实际临床中,医生应用起来会方便很多,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开展创新性工作,杨华清和团队的成员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在创新微创截骨技术的过程中,动物试验阶段的某些样本中,效果并不理想。但是他们不停摸索,终于积累出了一套创新体系。“杨医生经常告诉我们,我们跟做芯片、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不一样。我们就是普通的临床医生,我们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满足病人需求和我们工作的需要。”章耀华介绍道。

多年来,杨华清一直将全身心都扑在工作上。“杨医生的家离医院很远。为了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平时,他经常住医院宿舍,周末才回家。我有时候值班,晚上10点左右下班的时候,他还在办公室里学习。”

其实,杨华清不仅自己好学,也在督促身边的年轻医生们不断学习。“我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就是本科毕业。因为工作也比较忙,原本没有再读学历的想法,后来是在杨主任的督促下,我才又开始学习、考试,并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我在准备考博士研究生。”李强回忆说。

在李强心中,杨华清不仅是医院骨科的学科带头人,更是他们攻关路上的激励者。杨华清经常嘱咐他们每天晚上8点是黄金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段要学习。“我经常想,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人来监督我学习,这太难得了。此外,杨主任还督促我们要树立个人专业方向。比如杨主任给我定的方向就是骨科的微创手术。在杨主任的指导下,简单的手术,现在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了。”李强说,“无论是做人,还是搞技术攻关,杨主任都是我们的领头羊。”

□本报记者 陈曦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