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美轮美奂瓷房子
亲近黄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轮美奂瓷房子

 

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路72号,它原是一栋历经百年的法式建筑,后由爱国华侨张连志购得。为弘扬我国的瓷文化,他把破败的楼房经过长达八年的改造,用自己多年收藏的古瓷器、汉白玉石雕、水晶玛瑙,以及7亿多个古瓷片作为装修材料,让洋楼华丽变身,披上漂亮的衣裳,一举成为天津市的地标性建筑,赋予了这栋百年洋楼以全新生命,将我国古典艺术之美展现于世人面前,创造出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青花瓷瓶上墙,鱼纹瓷盘上房,这既似神来之笔,也如象外之境,就像艺术家一种巧夺天工的创造,这样美轮美奂,这样气势磅礴,这样不可思议。瓷房子散发着的典雅气质、精美神韵,折射出中华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走进这栋充满诗情画意的瓷房子,犹如置身古瓷的世界、艺术的王国。

瓷房子,一座瓷器砌成的洋楼。单看外边的围墙,就足以让人叹服。围墙被称之为“平安墙”,“平”取谐音“瓶”而来,多么美好的寓意。墙是用一个个形状大小一样的瓷瓶垒砌串联而成的,瓷瓶与瓷瓶间的缝隙填充水晶石。一眼看去,那瓷的白,衬着花的青,温柔,缱绻,让人心生欢喜,其中有花影婆娑,青山悠然。再看,在那一片白映衬的微花细草、山石清泉里,仿佛走着一个人,披一身云一身月而来。瓷瓶从墙里往外凸出,光滑细腻,忍不住想去轻轻抚摸一下,再细细品一品瓶上的图案。每一眼都是惊艳,每一眼又都不同。墙顶是弯弯曲曲的波浪形,一块块光滑的瓷片砌在上面。最有趣的是一抬头,看见几只瓷猫,除了在围墙上的,还有的立在树桩上,活灵活现。

走进院中,靠近围墙正门的是照壁,一面镶嵌几十个无首佛像,另一面是玄帝庙。放眼望去,瓷房子墙体上镶嵌了瓷瓶、瓷片和水晶玛瑙,把整栋楼装扮得斑斓别致、古色古香。那五颜六色的瓷片,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芒。举目看到一条由碎瓷片组成的蟠龙横跨楼顶,盘旋成一个醒目的“china”字样,译成中文是瓷器之意。旁边还有用水晶粘贴的“爱我中华”、红色五角星等图形,其他由水晶和汉白玉石拼贴的装饰物也随处可见。这还没有完,在以上两层意思的下面,出现了画龙点睛之笔,堪称设计者的用心良苦,那就是瓷片拼成的“中国梦”三个大字,寄寓着中华儿女奔跑追梦的情怀。

在院子中央呆望打转了许久,实在是眼花缭乱,只有不断接收,根本无暇反馈。走过瓷片铺就的院落,踏过汉白玉石雕砌成的台阶,一个明末清初年间的墨绿色瓷狮子迎门而立,还有一块清朝慈禧太后时期凤在上龙在下的单壁石。屋内有各色的小瓷片嵌在墙上,勾勒出一幅幅形态生动的壁画。巧妙地将古代名画与瓷片融于一体,令人不得不赞叹这样的奇思妙想。我被眼前一幅唐朝仕女图所吸引,画面分别由宋元钧瓷、白瓷,明代的青花瓷点缀而成。一楼大厅中央的一口磁缸里面撒满了游客投掷的钱币。抬头仰视,中空天井在光线下不断变幻着颜色,煞是好看。

瓷房子最为震撼的地方是二楼凉亭,天花板上贴满了一个个完整的古瓷盘,有宋元时的钧瓷、乾隆年间的釉里红,乃至在房顶上倒置的一个个青花瓷盆,特别是中间的一圈是世间少有的鱼纹盘,一群历朝历代的鱼,在上面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正值天气晴朗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满楼内,瓷器和古木家具染上金黄的颜色,也给瓷房子增添了许多梦幻的色彩。

观看中步步惊叹,屋顶上盘踞了一条形态逼真的瓷龙,它色泽鲜艳,体态多呈现S形,蜿蜒多姿,富有神韵,腾云驾雾延伸至窗外。瓷房子主楼分上下5层,其身后有一栋4层的条形楼房,两边还各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耳房。虽是法式建筑,但有中国风情,古典而精致。整幢楼以独特方式修缮,内外的墙壁、圆柱、门窗、扶手、摆件等均是古董。门柱上的灯罩也是瓷罐,看起来中国风十足,浓郁的传统韵味。即便是屋外的排水管,也用水晶和明清瓷猫枕包装,看不出原样。瓷片是从汉朝延续至清朝的旧物,主人还动用了二十多吨水晶玛瑙、数千件古瓷器、古瓷盘和古瓷碗,还有数百件汉白玉石雕、瓷猫枕、唐宋石狮子以及历代的石雕造像。

一花一世界,一瓷一天地。喜欢古瓷由来已久,晶莹剔透的质感,缤纷绚烂的色彩,深邃悠远的文化内涵,在我眼中,一件好看的古瓷会让人一见钟情。而瓷房子是中国瓷器的魅力呈现,必定有瓷的质地,更有瓷的光泽,那种沧桑感与建筑的美相得益彰。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用一幅“瓷美楼奇”的书法作品,表达他对瓷房子的高度评价。

轻轻触摸墙上的瓷片,感觉时光在指尖静静地流淌,惊叹设计者别出心裁、匠心独运,巧妙地将中国古典艺术元素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完美结合,给人们留下了这座价值连城的瑰宝,使之成为中国的古瓷博物馆。因而,它与闻名遐迩的巴黎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的艺术圣殿,被美国《赫芬顿邮报》一同评选为“全球十五大独特设计博物馆”。

慢慢走,细细看,我不免由物及人,油然生出一缕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对天地造物的感恩与爱惜,也更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宋词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