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仁心诠释“大医精诚” 妙手承载“工匠精神”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心诠释“大医精诚” 妙手承载“工匠精神”
——记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手术时的张忠涛一丝不苟。
工作之余,张忠涛时常会研究病例。
创新工作室内,经常开展学术研讨。
 

他和团队率先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主持的单孔腔镜手术微型机器人研发课题,获得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他的团队在内镜-腹腔镜联合诊治技术、全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技术、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肝脏移植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他,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疾病中心普外分中心主任,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张忠涛。他的诸多成绩从何而来?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一探究竟。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

张忠涛总说,“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微创外科时代。”他参加工作那年,恰逢法国人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他39岁接任普外分中心主任时,恰逢微创外科在中国蓬勃发展之时。作为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张忠涛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

2008年,他率先完成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腹腔镜手术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他带领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先后完成了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第一例胆囊联合阑尾切除、第一例肝囊肿开窗和脾囊肿开窗、第一例肝脏胆管囊腺瘤切除和回盲部切除等。目前,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开展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无论是完成的病例数,还是涉及的手术种类,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来源于临床需求!”张忠涛颇有感慨地说:“追求极致过程中,你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心,常常会突发奇想,如果能这么做会怎样,那么做会怎样。”

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了。“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室的名字——创新,没错外科医生应该是最富于创新精神的人。这正好契合了创新工作室这个本意。”张忠涛坚定地说。

随后,工作室的成员用心的在临床中收集病例,形成数据,研讨时进行分析讨论,一个个创新的火花就这样迸发了。

在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初期就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次手术中,张忠涛发现,他们使用的3通道防漏气装置很容易漏气,给手术增添了不少麻烦。经过反复实践,他和工作室的成员逐渐摸索出了一个小窍门——利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防止漏气。其实说来简单,在脐孔上缘3cm弧形小切口处,切开皮肤,分离皮下脂肪至腹直肌前鞘,直接自切口依次穿入1个10mm及2个5mm的穿刺套管。手术完成后,再连接两个戳孔,取出标本,最后常规缝合戳孔和切口。这一方法简便易行,使用至今都未出现脐疝等并发症。并且由于使用的是可重复利用的常规腹腔镜器械,并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外科医生一定要讲究‘工匠精神’”

记者眼前的张忠涛一米八的大个儿,四六分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衬衫西裤休闲皮鞋搭配一袭白大褂,帅大叔范儿十足。进入手术室的他,最愿意被称为“匠人”。“工匠精神”是张忠涛对外科医生的一种诠释。他说,“外科医生一定要讲究‘工匠精神’,要把手术做到极致的细致、精准”。

一台腹腔镜下带蒂大网膜乳腺成形术中,张忠涛正在进行腹腔镜下大网膜游离,腹壁隧道建立,大网膜充填。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显示屏,左右手同时运用,干净利落地操作着,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看出手术过程极其精准,毫不拖泥带水。而同台手术的王大夫则表示:“这台手术还不具代表性,你没看涛院的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做得那才叫真正的‘干净’呢!”

张忠涛的父母均是搞军工的工匠出身,从小他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肿瘤如果切得干净、彻底,病人复发的几率就小;手术如果做得细致,出血少、损伤小,病人恢复得就快。”张忠涛深知,手术绝不仅仅是解决病痛的过程,同时也是造成创伤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将手术后的疼痛当作治病的代价,从而习以为常,张忠涛却总是想着如何将这种代价降到最低。每天入睡前,他时有患得患失之感,一闭上眼,白天做的手术就会跟走马灯似的在眼前回放:这里做得够不够好?能不能做得更好?这种感觉在做完大型的、复杂的手术后尤甚。

“我是一个和自己较劲的人,说好听点儿,叫追求卓越,说不好听了,就是矫情、纠结。”说到这,张忠涛笑了起来,眼角牵起几条鱼尾纹,“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创新的源泉吧!”不满足于现状,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继而发现一些问题,做出一些改变,这是他对于“工匠精神”更深层的理解。

“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水滴石穿”

除却医者的身份外,张忠涛现在还是工作室领军人。通常,一天的忙碌之后,他还要带着成员们做课题搞科研。39岁到49岁这十年,可以说是张忠涛最拼的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什么爱好都没有了,一心摊在工作上”。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单孔腹腔镜技术,张忠涛利用中国内镜外科培训联盟平台,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长春举办了4期培训班,辐射全国23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

作为导师,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先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正直、诚实是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做事说话上,他是春风化雨般的予以教导,以身作则。“很多事情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要慢慢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水滴石穿。”

“我接班的时候,算了笔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至少得在这个位置上干20年,这20年我不能耽误了别人吧?不能影响整个科室发展吧?毕竟这么多人跟着我呢,必须得做点事儿出来啊!”回想担任普外分中心主任、成立工作室之初的责任,张忠涛郑重其事。

责任感、使命感对他来说,从来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压力与动力。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新技术,新业务,创新工作室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技术引进和培养机制,每年都会派出优秀的医生和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交流探讨,学习掌握医疗新技术。

张忠涛说:“以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利用好创新工作室这个阵地和平台,学习、研究和引进更多新技术、新业务,为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对话:

记者:国内第一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出自您的团队。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在此后不久。您认为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么?

张忠涛:是的,有联系。就像我说过的,一切创新都源于临床需要。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如此。临床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来解决,最终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我认为,有些医学研究成果需要固定下来,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做国人消化系统病例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研究,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人民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方案。

记者:您主持的单孔腔镜手术微型机器人研发课题,获得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今后,手术机器人会大面积的使用么?

张忠涛:对很多人来说,手术机器人还是一个很魔幻的存在,近几年来它也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是手术机器人可以使手术的操作更精确,比如切口的大小、深度的掌握。还有以前非常困难的一些手术,比如在血管分布复杂的区域切除肿瘤,如果按传统方式,医生光靠徒手是很难完成的,但使用机器人就方便得多,整个手术时间会更短,患者恢复也更快。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机器人是一项技术,机器人手术的核心仍是医生,要由医生来操作机器人。所以医生的能力仍是决定性因素,而一个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医生,将可以完成很多从前“不可能的任务”。

工作室简介:

张忠涛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为领军人。

该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全国性消化外科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心为目标的科研团队。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孙妍/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