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危险房屋解危排险“守关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20年11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危险房屋解危排险“守关人”
——记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威
▲杨威测试危房现状
▶杨威(左)检查三甲医院周边地下室
 

他曾经是抢险队员,不惧危险,冲在一线;他曾经是行业专家,默默付出、硕果累累;现如今,他更是有着创新理念的房屋安全管理者,守护着房屋建筑的安全,成为了危险房屋解危排险的“守关人”。他就是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威。

杨威是北京市住建委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博士毕业,是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杨威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曾主持多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现有农村住宅抗震性能及加固改造措施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建筑能耗分类统计监管方式及节能潜力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编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洪泛区和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房屋建筑安全评估技术规程》等10余部国家和北京地方标准,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

在从事科技工作的同时,杨威不断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他参与多起房屋燃气爆炸和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现场处置,参加了我市一系列重大项目或灾害险情的检查鉴定,如园博园永定塔发生火灾后,他第一时间达到现场主持灾后评估鉴定,为保障按时顺利开园开出关键技术“药方”。

“我只是奋战在首都房屋安全战线的抢险队员、技术工作人员、安全管理者和安全检查员中的一个代表。无论在哪一个岗位,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用执着和敬业,守护着首都房屋建筑的安全,护佑着首都百姓和谐安康的美好生活。”杨威说。多年的辛勤工作与忘我的付出,他先后荣获住建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首都市民学习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被市住建委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冲在危险一线

把被感染的风险留给自己

多年来,杨威先后在市住建委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和重大工程处工作,也担任过房地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和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等职务,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岗位历练积攒的工作经验,是房屋建筑安全领域的行家里手。

多来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杨威都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冲锋在前。疫情防控期间,普通地下室一直是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三甲医院周边地下室更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杨威在接到市政府防控检查任务后的第一时间成立检查小组,制定检查计划,确定检查内容。

“疫情就是命令,在这个关键时候,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不能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在工作部署会上,杨威这样说道。在抗疫前沿,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把被感染的风险留给了自己。

在检查全市三甲医院周边地下室时,他主动把疫情最前沿的检查任务留给自己,只身深入某医院内的家属楼地下室进行检查。隔着十几米就是医院病房楼,疫情防控期间这里很少有人造访,而杨威却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来到这里进行暗访、检查安全。那段时间,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他把妻女拜托给丈母娘照顾。

“那个时候很忙很累,所以晚上经常做梦,梦里出现最多的画面就是家人担心的面容,还有医院门口那闪烁的救护车灯光。”杨威回忆着告诉记者。虽然杨威也有过担心,有过顾虑,但每次去医院家属楼检查的脚步都是十分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重要且有意义的。

在对某单位开展检查时,他带领的检查组被拒绝进入,在室外协调近两个小时无果。那时候正直春寒乍暖,他身体冻僵、协调渠道用尽,但依然没有放弃。最终,凭借着他的执着和认真感动了被检查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放弃周末休息,亲自赶到现场配合检查。

那次检查后,该单位负责人把杨威当成了值得信任的朋友,遇到有疫情防控方面的政策问题都会向他咨询。面对每一次咨询,杨威都耐心解答,遇到不是自己负责的领域,他也会帮对方联系相关部门,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3月7日,福建泉州发生楼房倒塌事件后,为了防患于未然,杨威火速赴疫情防控医学隔离场所和老旧危房现场,开始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每一处报告有隐患的房屋,他都亲自叮嘱处置措施,并带队对有重大隐患的危房进行现场排查和解危指导。他带领同事奔波往返于一处处建筑物之间,尽心尽力做好服务与管理工作,保安全、保民生,得到了属地政府和百姓的赞誉。

深入科技前沿

用最新技术化解安全难题

多年来,杨威从未间断对国际国内科技前沿的学习,坚持学以致用、技术创新,不遗余力地为首都房屋安全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2015年,他调任到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担任负责人后,始终聚焦在首都房屋安全管理迫切的问题上,用2年半时间推动建立了北京市房屋安全“三网两筛”的监管体系,使北京市房屋使用安全更有保障。

降低危险房屋的倒塌风险,避免发生恶性房屋倒塌事故,是各大城市房屋管理部门共同的难题。首都危险房屋解危排险始终是市领导关心的难点问题。杨威参与主编了行业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2016),同时,他还创新性的提出D级危房分级管理的理念,为我市危险房屋的解危排险找到了隐患重点。

目前,危房分级管理的理念已经在西城区完成了试点,计划在全市领域推广应用。此外,杨威负责的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北京市住建委的唯一一个创新工作室,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围绕房屋安全管理技术需求开展工作。为了改变原有发现危房的被动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室大胆探索,将最新的InSAR雷达卫星扫描技术应用于发现危房倾斜和沉降的主动发现预警中,并完成“InSAR预警房屋风险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获得市住建委课题研究一等奖。

为了解决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危险房屋监控和解危的管理难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他又带领工作室研究完成“北京市危险房屋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这是我国特大城市首次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危房的解危全过程,实现了管理手段的飞跃。

2019年,杨威创新工作室获得了北京市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敢啃“硬骨头”

用勇气和行动彰显先锋本色

2018年初,房屋安全中心承担了本室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工作。全市在账普通地下室底数大且产权关系错综复杂。我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要求:普通地下室违规住人要动态清零,而我市地下空间管理面临着处罚手段不足,长效机制短缺,日常管理疲于奔命的窘境。

杨威知难而上,带领大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全市普通地下室开展排查。“安全检查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检查就是要及早发现隐患和消除隐患。”他经常这样对同事们说。

他结合12345市长热线等信访舆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普通地下室重点监控名录”制度,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果。

今年5月初,国家第一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山试点工作房屋建筑调查工作牵头的任务交给了房屋安全中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开展的全方位灾害普查工作,而房山区是这项工作的试点区,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面对这一“硬骨头”,杨威带领同事们沉着应对,迎难而上。

为尽快制定出《北京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山试点房屋建筑调查工作实施方案》,推进房山试点工作有效落实,他一上班就扎在业务科室,与大家一起研究方案,经常要到单位食堂的最后饭点才结束。他带队到试点现场召开的工作会,几乎每次都是开到中午一点多才散会。

酷热的天气下,他带领专家到房山区试点一线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情况,研究确定开展试点工作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八月份的北京户外,犹如身处桑拿房,尽管汗水早已打湿了衣服,但现场发现的问题只要没有拿出全部解决方案,杨威绝不动身返回。

“房屋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我和同事们将继续冲在一线,依托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攻克一个个房屋安全风险管理难题。”杨威说。作为心系城市安宁、拥有专业知识和一线经验的房屋安全管理者,他将继续创新理念,知难而上,不断降低房屋安全管理风险,为首都平安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