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枪林弹雨中记录下勇士们血性瞬间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枪林弹雨中记录下勇士们血性瞬间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张文在抗美援朝前线
夜战上甘岭
(张文 摄 曾获志愿军摄影二等奖)
炮兵观察员
时刻保持警惕
边战边练
战场瞬间
授勋归来
张文在抗美援朝前线
 

70年前,一批中华好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殊死较量,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已故湖南籍著名战地记者张文,亲历了这场血与火的艰苦战争,在枪林弹雨中背着照相机,拍摄下了一批珍贵的战地照片,为那场惊天动地的伟大战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凄苦童年 铸就了他不怕苦不怕死的坚毅品格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湖南邵阳,与中国别的地方一样,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0年6月,张文出生于湖南邵阳(今湖南省邵东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为张文家里人口多,母亲无奶喂养他,其五叔因无子,遂将其收养,由于屋后全是竹林,就给他取了一个乳名竹根,张文读书后又自取名石竹。五叔名字叫声吾,是一名杀猪卖肉的屠户,每天挑一担肉沿路叫卖,一头担着小竹根,一头担着肉走村串户,谁家有奶就吃谁的奶,然后以一块肉作为报酬。

但是这样吃百家奶的生活也没能维持多久,因为五叔为了养好小竹根,卖肉欠了人家的钱,地主王老五逼债要钱并打官司,逼迫五叔出走他乡,后来流落到了江西安源煤矿,参加安源大罢工并受了伤,五叔后来死在江西莲花县。小竹根改由姑妈收养,姑妈教他唱民谣:“帮工莫帮王老五,出门一把粪,进屋要担土,要想饱吃肉,除非过端午。大娘切,二娘数,一阵狂风来,吹过宝庆府。”小竹根就和小孩们一起唱,刚好地主王老五路过,拿着棍子将小竹根又是一顿毒打。

凄苦的童年,小竹根吃过的苦数不胜数。晚年的张文还记得13岁那年,刚过了大年初一,正月初二当天,父亲就要到邵阳城里担茅粪,准备春耕肥料,说过了年人都吃好的,茅粪比较肥,小竹根才13岁,个子比粪桶只高一点点,刚出城到邵阳城边沙子坡,一不小心,一担粪倒在路上。当时有美国佬在沙子坡办工厂,被他们看到了,不由分说,把父子俩打了个半死。童年的张文,就已经知道弱国百姓无尊严的道理。

旧中国底层民众的苦难给张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从读书记事开始,张文就决心为民众找一条活路。幸运的是,18岁的张文遇到了地下党员石兰。石兰开导张文:如今有了共产党,穷人有活路了。与其在黑暗势力压迫下委屈地死,还不如斗争求生。她还教张文唱一首歌——“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在变样,今天望,明天望,望到老天出太阳,太阳一出照四方,大家喜洋洋。”

1949年的湖南尚未解放,19岁的张文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第二支队武工队,为迎接湖南解放做敌后宣传工作,被安排在邵东龙山茶园村等地搞宣传活动。1950年5月,张文由地方干校介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高炮一师一团。同年6月,部队北上参加东北边防兵团。1950年10月,张文随部队首批入朝作战,在朝鲜参加了四次大战役。当时,他所在的高炮一团用的全是日本造的75炮,根本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后来,由于祖国人民大力发动捐献大炮运动,才从苏联买来了新型高射炮,还有高射机关炮,战斗才越打越顺手。不久后,高一团改编成六十一师,张文被提升为副排级文工团员。

成为战地记者

重伤不下火线

1951年4月,张文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张文行军到了熙川,下连队后,张文在战斗中受重伤。第二天,部队政治部徐主任要派人送张文回国休养,张文表示坚决不回,一定要上前线参加第五次战役。在养伤期间,张文还担任了全师的收发军邮工作,并带领一个排的通讯员战士参战做交通员。张文的伤口尚未痊愈,有一天敌机突然来袭,乱打机枪并投下炸弹,张文勇敢地把战友徐正冲背了出来,导致旧伤复发了,又得养两个月的伤。张文重伤不下火线,首长称其为战士们的“活教材”。因身体的原因,上级就派遣张文去《解放军画报》学习摄影,在战场上培养志愿军第一批战地随军记者(最早只有两名)。解放军画报社派了两名参加过抗战报道的老记者辅导张文的战地摄影业务。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学习,张文申请回到前线工作。

1952年2月28日,张文下到了连队,正儿八经地当上了一名随军战地记者。他接到的第一项报道任务就是彭德怀司令员到602团4连视察阵地,张文为此认真地拍了一卷胶片。彭总看到张文后,亲切地给他打招呼:“你这个记者拍了几年了?”张文回答说,“刚从北京学习摄影回来,就赶上首长您到前线视察,我就来照相了”。彭总又微笑着说:“你宝谷佬吧(邵阳旧称宝庆),邵阳蛮子咯,不怕死的好汉呦,我们是老乡啊。你记住,今后要多和战土们打成一片,多为战士们照相!”彭总还嘱托张文,要好好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把镜头多对准在前线苦战的战士们。张文为此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他从此就在战地和战士们泡在一起,一块儿参加练兵,一块儿学文化,并拍摄了大量的好照片。

拍摄最可爱的人

成为抗美援朝珍贵的历史记录

拍好前线战士,为“最可爱的人”留下历史记录。这是张文在做战地记者时始终恪守的信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张文挎着相机背着步枪,随部队来到了上甘岭战场。上甘岭战况异常残酷胶着,空中有敌人的飞机盘旋,地面有敌人的炮火昼夜覆盖,穿梭的子弹像风一样在耳根边飞过,有不少人劝张文撤离下去,但张文都拒绝了。

“拍摄最可爱的人,拍下他们鏖战的身影。”张文昼夜奔波在上甘岭高地上,大量地拍摄战争镜头。这一时期,张文是扎根在上甘岭战场上为数不多的摄影记者,为这场震古烁今的战役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一手图片资料。后来,志愿军全军在安东评奖会上,张文拍摄的《夜战上甘岭》《木箱作成课桌》《边战边学》《京戏武打在炮阵慰问演出》等四幅作品获奖,师政治部表扬张文“用摄影工作与政治鼓动工作相结合的创举,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张文的这一在战场上宣传鼓动战士的创举,后来还被志愿军全军通报表扬。

“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连队和战士打成一片”,这是张文给自己拍摄工作制定的要求。战斗发生在哪里,摄影就跟进到哪里。

1953年3月,为反击美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志愿军每天分三班抢修工事,每班长达八九个小时,终于把朝鲜西海岸边的白石里山打通了,洞子里能装几百辆坦克和大炮。张文闻讯后,即刻下到这个部队采访。当时,彭总命令要把敌人消灭在海里,要把敌人消灭在海滩上,要把敌人消灭在坑道口,只要有一个人也要和敌人拼到底。志愿军战士夜以继日赶工抢修工事,严阵以待,美军在空中侦察时发现志愿军准备得极为充分,后来就不敢来了。部队于是转移到平康、金城打反击战,志愿军组织强大的兵力组成前线联合兵种打大仗,把前线正面又胜利推进了好几公里。在这些鏖战的日日夜夜里,张文在战斗前将54个对敌作战阵地一一走了个遍。张文还参加了由黄纪云、刘振国为首的五人前线报道组,勇敢地在战火中来往穿梭,起早贪黑地捕捉镜头,如《敌机冒火了》《英雄林贵远》《安全行车五万公里的司机彭逢恩》《火线炊事员刘兆成》等反映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照片,都完成于这个时期。

前线的战斗刚刚结束,上级命令张文在三天以内要将战斗的好场面印发给基层连队和友谊连队。面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文创造性地采用晒图方法编成报纸,名叫《蓝图画报》,很快发放到了部队,这一做法在回国后在全军得到推广。张文和战友们在朝鲜创办的《蓝图画报》样报,现今仍保存在中国摄影家陈列馆。在反击战出发之前,宣传科长曾找张文谈话,并拿出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张文读,张文读后鼓舞很大。不怕苦,也不怕死,张文作为战地记者,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冒着生命危险,用镜头留下了一大批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照片。张文作为战地记者,在抗美援朝前线的英勇表现,受到了志愿军首长的高度评价,组织上给他记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53年8月15日,张文在平壤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4年,炮兵司令部将张文调到东北炮兵任摄影组长,同年9月,张文参加了炮兵首届功臣代表大会。那一年的10月1日,张文荣幸受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了,但张文热爱的镜头始终没有放下。转业后,他又拍摄了一大批反映激情燃烧岁月的建设者生产生活的照片。2011年,张文先生在湖南去世。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军画报》一共发表张文先生的战地照片一百余幅,《中国摄影》也曾多次发表他的作品。

2020年7月,“张文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展”在湖南党史陈列馆隆重开幕。此次展出了张文先生的70余幅代表性摄影作品,展陈分为“战场指挥”“战火纷飞”“英勇战士”“胜利瞬间”“战地记者”“中朝友谊”“祖国关怀”7个部分,其中《彭德怀查看墙报》《夜战上甘岭》《一级英雄林贵远》《夜渡冰河》等珍贵历史照片集中亮相。一张张泛黄的照片,真实地记录着抗美援朝战争,凝聚着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张文先生的这些照片用历史真相告诉世界: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永远爱好和平,但从不惧怕任何外来压迫和侵略!

(本版的战地照片均为张文先生所摄,张文先生亲属为本报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和文史资料,谨此鸣谢。)

□本报记者 周兴旺 通讯员 李炜 连江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