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90后”援藏干部 4300米高原上成“牦牛专家”
不远万里攻坚扶贫 平谷大桃在新疆开花结果
创新扶贫 他们是榜样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援藏干部 4300米高原上成“牦牛专家”

陈立文
拉萨市当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以前,我没见过牦牛,看到以后,发觉它们有一种坚韧的性格,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地方造福老百姓,我要向它们学习。”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上,望着眼前的牦牛群,北京市第9批援藏干部、拉萨市当雄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立文诚恳地说。陈立文原本是首农食品集团所属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良种场副场长。2019年7月,28岁的他作为援藏干部来到当雄工作。

当雄在藏语里意为“挑选的草场”。作为纯牧业县,牦牛是当地百姓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地畜牧业发展真实情况,刚刚到岗的陈立文就开始下乡走访。他发现,当雄县虽然有规模化牧场,但在饲养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当地养牦牛的百姓,有一个顺口溜:夏肥、秋壮、冬瘦、春乏。开始,我还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每到冬天,牧场里天然牧草不够吃,牦牛就饿瘦了。”陈立文说,“此外,许多牧民会挑一两头最好的公牛留做种牛,但是连续用同一头,会造成后期的近亲繁殖、品种退化等问题。”传统的养殖方式,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的科学发展。陈立文结合实际养殖水平,牵头撰写了《当雄县现代规模化牦牛科学繁育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建议书》。陈立文介绍说,该项目建成后,将利用同期发情、选种选配、定时人工输精等技术,改变当雄无计划的传统本配方式,逐渐对全县的牦牛品质改良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做到集中产犊。

除了改变当地传统的养殖方式,陈立文还根据实际情况,研发了相关设备。比如,给牦牛称重,这在当地可是难事一桩。给一头牦牛称重,往往需要几个人一起出动,才能将它们“制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立文结合自己之前的设计,仅用半年时间就研发出了一种“多功能通道式育种秤”。这个“秤”一头儿连接牛舍,一头儿通往秤车,下面装有电子秤,侧面则是操控屏幕。牦牛从牛舍经过通道到秤车时,既能获得其体重、胸围、体尺等信息,同时还可以打预防针,很好地解决了防疫、检疫、免疫时,无法准确科学收集数据的问题。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90后”的陈立文也成了牧民们眼中的“牦牛专家”。

“援藏以来,我时常思考,在这里我能做什么?三年后能留下什么?”陈立文说。他计划编写一本适合当地牦牛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方便今后科学现代化管理牧场,提高牦牛科学养殖水平。同时,计划邀请北京奶牛中心的专家“走进来”,进行专门指导,让拉萨当地的技术专干人员“走出去”,到北京奶牛中心学习。同时,北京奶牛中心也已计划在当地建设技术服务站,派专人长期在拉萨服务,解决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希望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无怨无悔的经历,为当雄百姓的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立文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