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房山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数字之中见担当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11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之中见担当
——记房山区统计系统干部(二)
李洪翠正在标绘建筑物。
惠妍正在查阅统计资料。
郑起峰(右)和父亲郑明录(左)比对数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于2020年11月1日开始。这是在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可以为编制“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本次普查,北京市房山区统计系统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统计标兵,让我们走近这些平凡干部职工,跟随他们的脚步,聆听他们的故事。

河北镇黄土坡村人口普查员 李洪翠

“干什么事都要用心尽心”

在房山区河北镇黄土坡村,有一名叫李洪翠的“普查高手”。当被问起是如何快速提高普查“功夫段位”时,她坦言,自己有个诀窍:干什么事都要用心尽心。就是靠这招心得,让她在众多普查员中脱颖而出。李洪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河北镇普查的各类培训中,总有李洪翠的学习身影,大家都评价她爱学习,不错过每一场业务培训。尽管黄土坡村距离镇统计所人普办较远,但是为了学习使用普查程序,李洪翠经常到镇统计所人普办当面向业务骨干请教,细致地学习程序的操作方法。有一次,为了弄清普查数据,她在雨中等了近半小时的公交车,到达镇政府的时候,衣服已经被雨淋湿,而包里的学习笔记依旧保存完好。统计所的工作人员劝她今后遇到风雨天气可以推迟再来,但她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这点雨不算什么,人口普查工作不能耽误,不能因为我一人推迟统计所里的工作计划。”

防疫执勤期间,每当卡口值守结束后,她都会回到办公室及时将每天进出人员信息情况归纳到台账中,类别分为户在人不在、出生、死亡、外地上学等几种情况。执勤了大半年,她也积累了厚厚的台账资料,为后期普查登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物标绘是保障普查数据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李洪翠为了保障标绘的准确率,不放过村里的每一个“小方块”。她先请来村里的“活地图”老会计,按照普查片区的划分对每一片进行指认,重点解决焦点难点问题,对于交界问题、压线问题、空房问题,集中汇总并实地查看。一次标绘过程中,在两村交界处,有一片规模比较大的大棚,在小区图上未曾被标记,老会计解释大棚的管理人员是邻村村民,大棚应该不在本村界限内。可李洪翠认为不能武断地下结论,她反复核对底图资料,发现事有蹊跷,图上虽然没有大棚,可“莫名”多了几间民房。为了这桩“疑案”,俩人又到实地仔细踏查,发现图中民房的位置与实地大棚的位置重合,且区划边界有些许误差,经过认真地信息核对和边界调整,最终提高了绘图的精准度。

面对纷繁复杂的统计任务,李洪翠没有退缩,一如既往的用心耕耘着这份责任田。“既然事情交到了自己的手上,无论有多忙多复杂,一定要对得起这份责任,有喊累的时间,不如多低下头做工作。”李洪翠说。

拱辰街道统计所所长 惠妍

情系统计“写”人生

参加工作14年,进入统计系统11年,经历过两次农业普查、两次经济普查和两次人口普查,从普查员和业务骨干干起到成长为普查办公室主任和统计所所长,惠妍用执着和坚定诠释了基层统计人的责任与担当。

2006年,惠妍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参加工作,到房山区阎村镇小十三里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到村后,村会计跟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惠,今年跟我一起干农业普查吧!”从那一刻起,画小区图、标建筑物、入户摸底、填表这些工作填充了她的生活。看着身边60多岁的老指导员脚步蹒跚、顶风冒雪地入户,不厌其烦地讲解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报表应该怎么填写,她对基层的统计人员有了深深的敬佩,对基层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2009年,惠妍来到了房山区统计局阎村统计所,跟商业、服务业统计结了缘。由于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她被选定为房山区阎村镇人口普查办公室业务组组长,当时的阎村镇常住人口4.8万人,下辖22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还有1个未成立居委会的小区,对于这么大工作量的乡镇,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她从普查方案学起,虚心向老普查员们请教,仔细研究每一个普查指标,认真解答每一个业务问题。区域划分、户口整顿、摸底、正式登记、数据审核、评估,每一项工作她都干在最前面。对普查员的各项业务培训都是她来讲课,村里指导员们常说:“有什么问题问惠妍,她讲的最明白!”得到基层普查人员的认可,她觉得加多少班付出多少辛苦都是值得的。

2011年,惠妍来到石楼镇,担任副所长。石楼镇石楼村是全镇个体经营户最多的村,普查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也较低,对普查指标不熟悉。2013年的三经普,她作为普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带动身边同事一起共同努力,利用周末时间跟普查员一起进行商业街个体户的登记工作,走完了几条街的商户,直到所有普查员都能完全独立填写报表。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在当年区局数据质量考核中,她带领的石楼统计所从最后一名跃升到前三名。

2014年,惠妍回到阎村镇担任统计所所长。2016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这次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发物资、搞宣传、写信息、审表、录平台、评估数据,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她都冲在最前面。每天早晨她都第一个到,每次加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在她的带领下,普查办的各项工作都有时间表,入户早结束、录入早完成,这样审核时间宽裕了,数据的比对和改错也就提前完成了,给数据评估留出了更多的时间。镇普查办的工作人员说:“惠所工作思路清晰,进度安排合理,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我们既省心又省力。”

2017年,惠妍来到拱辰街道统计所,这次工作的调整带给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拱辰街道作为区府所在地,村社区数量多、人口总量大、企业数量多。2018年的四经普,二三产业单位近一万家的工作量,是摆在她面前的大难题。她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分析普查所面临的难点问题,点对点地逐个解决。一个月的时间她跑遍了街道范围内的商务楼宇、商住楼盘、商业综合体及建材市场等地,对接联系人,搜集企业信息,探讨登记方法,最大程度争取各方的支持。为更好地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拱辰经普办分行业、分类型举办了近30场业务培训会,她带领普查办人员一起力争把每一个企业的数据登记准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2020年是惠妍进入统计系统工作的第11个年头,这一年,七人普悄然而至。比人普更早到来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随着拱辰街道工委一声令下,她带领统计所全体人员,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按照街道要求,防控办成立专门数据处理组,她第一时间带领统计所人员发挥专业特长转战疫情数据处理一线,短时间内建立了街道疫情统计数据库,用精准的数据分析为疫情形势判断和防控工作部署提供支持。

5月份,拱辰街道人普办承接了七人普区域划分和建筑物标绘专项试点及区级综合试点两项试点工作任务。她一边处理疫情防控数据,一边兼顾普查试点的具体工作。在综合试点摸底调查开始,设站登记、敲门入户,每一项工作都拟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随着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填报工作正式启动,惠妍带领普查员们继续穿梭在大街小巷……

11年来,惠妍把自己最美的年华献给了首都的统计事业,用真心真情真意书写着首都统计人的芳华风彩。“统计工作也许单调也许乏味,但我从不后悔,我热爱这项事业。”惠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统计人的责任、勇气与担当。

蒲洼乡人普办工作人员 郑明录、郑起峰

普查队伍中的“父子兵”

“这地儿标的不对吧,你放大点看,两个建筑物重合了!”

“不会吧,我又仔细审了一遍。”

“干统计连这点细心劲儿都没有,这可不行啊!”

“那我再重新来一遍。”

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统计所里,村里的一位老会计郑明录和统计所工作人员郑起峰,正在对着电脑讨论着。鲜为人知的是,他们还是父子。

父亲郑明录,今年54岁,是蒲洼乡森水村委会的一名会计,也是一名基层统计员。他业务能力在全乡那是“响当当”。2010年恰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他开始干统计。“当时思想压力非常大,感觉无从下手。”郑明录说,他没有气馁,而是迎难而上,踏踏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抓细、抓严,在报表填报环节取得了零差错的好成绩。森水村也因此荣获区级先进集体,为全乡六人普工作赢得了荣誉。

十年过去了,郑明录已然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普查员,干劲十足。今年七人普工作一启动,他就在心里勾勒出一张工作图。蒲洼乡森水村属于深山地区,山里农户居住分散,每个片区相隔距离很远,加之山路崎岖,建筑物标绘、实地勘察工作十分辛苦。脚上起了泡,又磨出了茧,可他没有一句怨言。从艳阳高照到日落黄昏,从春暖花开到秋风落叶,每天,他都按时背着自制的“百宝箱”走村入户开展工作。翻开郑明录的“百宝箱”,自备的干粮、笔记本、圆珠笔和一沓图,装了满满一大布包。

儿子郑起峰,今年28岁,是蒲洼乡统计所人普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郑明录熏陶下,郑起峰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的大山里,跟随父亲的脚步,加入到房山区统计系统的大家庭当中,继续为家乡的百姓服务。

最近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郑起峰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认真研究人口普查工作细则和普查方案,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字和手绘工作草图是他学习和思考的记录。他继承了父亲的认真劲,普查伊始就时刻绷紧“质量弦”,对各项工作毫不懈怠。为了准确进行普查片区划分与绘制,郑起峰多次和各村的普查人员一同研究讨论,并且对乡里较为复杂的地区进行多次实地踏查,认真标绘、逐一核对、逐项检查。

有次踏查,郑起峰遇到一个防火岗亭,正要提笔标注时,村里工作人员告诉他,非村民住宅房屋,不用标注。可郑起峰并没有马虎对待,并告诉村里的工作人员,人口普查工作,标绘建筑物是第一关,不仅要实事求是,更要认真完成。标注完成后,郑起峰又和工作人员一起把建筑物从头到尾对照一遍,直至所有数据都核对正确了,他才放心的回到统计所。

如今老郑和小郑父子俩虽然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他们坚守着同样的初衷,用勤勉敬业、真抓实干为普查贡献着他们的力量。

□本报记者 闫长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