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挑战赛日前在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开赛。选手们全神贯注盯着屏幕,进行着一系列操作,工业机器人在他们的指挥下时而旋转,时而按一定轨迹运动,时而搬运起工件,并精准码放到规定的位置,机器人物品码放误差控制在1毫米!时间很紧张,大赛难度很高,但选手们发挥各自才能,表现出色。
大赛的裁判长孙建军告诉记者,大赛分三个模块,模块一为工业机器人基础模块,考查选手对机器人的熟悉程度以及基本应用能力,机器人按照预设的程序完成固定位置物品的码放,要求物品码放误差不过1毫米。模块二为工业机器人轨迹运动与搬运模块,考查选手使用机器人完成各种精准搬运任务的能力。6名选手要分别在1小时内完成模块一和模块二规定内容,再选拔出3名选手进行模块三的晋级比赛。
孙建军介绍,模块三为工业机器人装配模块,除了机器人本体,还增加了外围的工装以及安全措施,模拟生产实际情况。通过位置传感器给出信号,机器人在固定位置抓取工件,然后通过系统判断工件的方向,再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码垛在旁边的工作台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操作机器人,选手们把直径为几厘米的小工件小心翼翼码放到几乎同样大小的小凹槽里。而裁判则根据选手各项考试内容的完成度进行打分。
这次大赛的选手都是行业内的精英,种子选手常锋来自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是电气高级工程师、汽车高级工程师,曾获得过全国机器人职业技能竞赛冠军,是北汽集团专业技术领头人;另一名种子选手王为民,来自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企业的先进员工,曾荣获开发区岗位技能标兵的荣誉称号;而四名挑战者,也都是公司里的岗位能手、骨干精英,而且有多年从业经验。
“我们采用了三个模块淘汰进阶的方式进行比赛,全面考查选手的综合技能,竞争很激烈。”孙建军说,这次挑战赛重点考查选手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的能力,以及现场排除机器人故障的应变能力;他们在出题时也注重考查选手在操作时的安全意识,比如说比赛着装、安全距离等,而这些对机器人从业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感觉这次挑战赛最大的难点,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考查选手完成预设任务的精准实操能力,切合工作实际,尤其是模块三,要精准模拟工作现场的工况,更重视技能实操。考试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促进!”常锋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于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