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子,我是靠着微薄的土地收入和自己不稳定的零工收入,一年的收入满打满算也不过3万元。自从我在中建上班后,每月平均工资都在7000元以上,家庭总收入翻了近两倍,我为家里置办了农机具,盖起了新房子,一步步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说这话的是常学华,是一名焊工,他的幸福感来自中建二局的技能扶贫行动……
常学华今年25岁,出生于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打门村一个贫困家庭。2018年6月,常学华在中建康乐一期焊工培训班接受培训,培训合格后在中建二局制造基地四车间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一名高中毕业辍学在家的迷茫少年,变成了央企的一名产业工人,其家庭也因为他的稳定就业,收入稳步增加,从而走出了贫瘠的大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初识,与焊接结缘
常学华父母在家务农,父亲因车祸腰部受伤,母亲也因劳累成疾需常年服药,仅靠十几亩山旱地维持日常生计,家庭负担很重,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自高一便辍学在家放牛,对常学华来说,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门路,他的未来不知道在哪里,那时的他面对着西北的黄土地常常彷徨。
当得知中建集团实施“精准扶贫”计划并到当地招收学员,他抓住机会报名来到了中建二局制造基地进行培训学习。正如常学华所说:“我很高兴抓住了中建康乐焊工培训班这个机会,还和中建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我必须好好把握机会,不断强素质、练本领、学技能。”
劳务输出一直是康乐县当地群众创收的主要方式,而作为劳动力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技能的有无和高低直接决定了劳动者劳动报酬的多少,学会一技之长受益终身。但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术,康乐县外出务工群众以单纯体力劳动为主,劳动附加值很低。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不仅只是“输血”,还是“造血”,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是关键,而技能扶贫则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康乐县人社部门和中建集团主动衔接,结合康乐县外出务工人员实际,创造性提出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订单就业”劳务输转帮扶模式。根据中建下属单位项目部用人需求,选择性地开设相关紧缺工种技能培训班。
2018年6月,中建康乐中高级技能第一期焊工培训班25名学员,在甘肃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后,再到制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学习结束后由学员选择自愿与公司签订劳动就业合同。这部分学员从此开启了他们的“蜕变”之路,常学华就是其中特别努力突出的一位小伙子。
培训,一切从零开始
“妈,厂里给我们配备了两位导师,一位是焊接师傅指导我技能培训,还有一位是康乐籍的前辈,负责照顾我生活,我也想早日持证上岗挣钱养家!”为让家人安心,刚到厂里实习,常学华便及时地把消息传回了家,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本领。
据与常学华一个班组的学员刘小东回忆,他们划分完班组后就进入了培训学习阶段,每周培训6天,上、下午各安排4个小时,共计192课时,培训内容涉及企业文化、安全知识、焊接概论、焊接工艺卡与焊接符号识别、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热切割与碳弧气刨、焊接技术和焊接试验等10余项培训学习科目。培训老师由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工程师、注册焊接检验师等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在焊接培训中,师傅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常学华同其他学员一样,从零开始,由起初打不着火、焊线走得歪歪扭扭,东一疙瘩西一块,到最终掌握立焊、平焊、仰焊等多种焊接技能,焊接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再看看他身上烫出了好多伤疤,但小常却从未叫苦叫累。
刘小东说,在每次老师讲完后,常学华都会缠着老师请教问题,然后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他的好学是整个学员班组里是出了名的。都说勤能补拙,但是常学华的勤奋并不因为是他的拙,相反在实操的过程中他总能很快上手,对于老师现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比如,某台设备的生产能力、使用规程、日常保养等这些他一听就通,这让其他学员甚至培训老师都刮目相看。
原来,常学华自培训开始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老师宣讲的内容他都记下来,甚至反复学习课件,打开他的笔记本,图文结合、要点、重点、读图与识图、设备介绍等之齐全,这门技能不亚于一名高三学生的笔记,说到此处,刘小东还不禁咂舌,“难怪他总快人一步”。
历练,苦练本领走出大山
在入职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公司培养和自身努力,常学华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对于公司组织的季度培训,他一课都不落下,努力糅合实操与理论,从开始不懂材料规格、构件种类、图纸、设计到能识图、焊接、装配。据小常所在的车间李主任说,常学华刚入职两个月就取得焊工证,而逐渐掌握平焊、异形再到各种复杂的焊接构件的技术工艺,也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在常学华眼里,电焊工作不仅有趣,也让他练就了一身绝活,他更懂得,每束飞泻的焊花都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他愿意用自己的汗水与焊花融合冰冷的钢铁,让每一次焊接都像是在迎接一个艺术品的诞生。
因为爱上了这门技能,常学华一直坚持着他勤学好问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展现给车间和班组同事的状态永远是在学习,不管理论还是实操。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五年内成为中级技师,十年内成为高级技师,要通过自己对企业的奉献回馈中建集团给予他的这次机会,这或许就是他孜孜以求、不断前行的动力。他的工友们常说:“每天起得最早的是他,睡得最晚的也是他,除了参加实操培训,他还自己找理论书来学习,真的太拼了!”在常学华持之以恒、不断锤炼自己的态度影响下,他所在的班组和车间也自觉地掀起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对于自己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常学华很高兴这份工作改善了他的家庭生活状况,实现了全家脱贫奔小康。
近年来,经过中建中高级技能培训,共培养焊工48名,测量放线工19人,还开展了76人的“学历+技能”的育才班,并主动从各所属企业挤出工作岗位专门用于解决培训后学员的就业,在工作岗位上加以培养。这些职工不用掏一分钱,学到了过硬的就业技能,有的还拿到了大专学历,极大地提升了康乐县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实现了走出大山,以稳定就业摆脱了贫困。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王东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