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去广东打工工资会高一点,但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在家也有归属感,生活成本也低一些。”日前,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工作,近40岁的徐啟红笑着说。今年,万载县扶贫小分队进村入户,了解到徐啟红的就业需求,通过点对点精准服务,将徐啟红介绍到离家几公里的布袋加工企业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9月13日 《工人日报》)
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去打工,客观上是本地工作资源少或在本地工作的收入低引起的。到外地打工,固然是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思路,但由于照顾不到家里的老人、孩子,家庭成员各忙各的,生活的幸福感必然受到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宜春市总工会通过技能培训、岗位上门、产业推动、资金扶持等举措,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他们逐一排查,建档立卡,一户一策找路子,针对来料加工、现代农业、巾帼家政、电子商务等领域,探索“企业+产业项目+贫困妇女”发展模式,为农村妇女造机会、搭平台、送岗位、创效益。就近就业,大大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江西省宜春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政府有关方面应当把“就近就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形成过细可行的意见,并将技能培训、岗位上门、产业推动等事务,由具体职能部门牵头落实,解决“就近就业”的基础性问题。
在农村,无论是技术性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宝贵的资源。关键是要把“就近就业”这个大课题做好做透,让村民在本地留得住、吃得开、心情好,让他们有归属感、幸福感,整个乡村才会有“烟火气”。□卞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