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写下   锄禾日当午    的李绅, 一顿饭杀三百只鸡?真相来了!
千里支援 同心抗灾
中老铁路展雄姿
爱心认购 双向救助
西溪湿地:“天堂绿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下   锄禾日当午    的李绅, 一顿饭杀三百只鸡?真相来了!

 

谈起节约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最常被引用,以此来说明粮食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少公号文章披露,写此《悯农》诗的李绅乃穷奢极欲之人,最为直接的证据是说他爱吃鸡舌汤,一顿饭要杀三百只鸡。

一顿饭三百鸡,成为网红话题,李绅成了人前悯农人后暴食的“两面派”,大家纷纷指斥他挥霍浪费、表里不一。话题反转本来就是如今吸流量的一大利器,落在这一诗文入选教科书的国民诗人身上,想不轰动都难。历史上的李绅果真如此吗?

国民诗人 诗号“短李” 洞察时弊

李绅应该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文学创作与政治作为上都有建树的人之一,描述李白、孟浩然等人的所谓“官场失意出文豪”的定律在他身上是失灵的。

李绅出身山东李家,是唐朝士族之一。李绅六岁丧父,九岁丧母,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先后失怙失恃,这是巨大的心理创痛,要么让人一蹶不振,要么让人奋发图强。好在,李绅属于后者。青年时期的李绅就展露文采,名动乡里,《唐才子传》里面说: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特有名,号“短李”。

李绅曾多次应试不第,直到三十五岁才终于中第,“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个年龄在唐代科举来看也算是春风得意。在中进士前,李绅曾四处游历,饱览秀美河山,结识不少知交,更体察到了民间的疾苦。

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李绅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悯农》诗两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因为唐朝科举不仅靠考试成绩,还可以参考他们平时的作品和才气,考生将自己比较得意的诗文收集成册,用漂亮字体写成卷轴,考试前送给当时文坛上有名气、政治上有声望的人,或者是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人,以求得推荐,这种行为被称为“行卷”。据考证,这两首诗曾经作为行卷向当时已是名动一方的文坛显贵韩愈、吕渭投递过,备受赞誉。《悯农》两诗以白描式的手法勾勒了农人之苦:《锄禾》从个体角度入手,以农人耕作之辛劳起兴,告诫每一个人要珍惜粮食。《春种》则从宏观角度着眼,前三句描绘了农业生产的繁茂,最后一句陡转直下,道出了农民丰产不丰收的惨痛现实,响鼓重捶惊心动魄。《悯农》两诗有着很强的文学、现实意义,精辟地揭示了皇权治下,农民辛劳一年都难以果腹的人间悲剧。

学者王旋伯考证,《悯农》作于公元802年左右,在这之前的780年,唐德宗废除了施行一百多年的租庸调制,改用两税法。将实物税换成财产税,这是我国税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贫富对立的封建社会,税收成本最终还是转嫁到了农民头上。农民只能靠变卖家产和粮食来缴税,由此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饥饿的盛世”。

“悯农诗”自从杜甫复兴以来,在中唐的德宗时期进入全盛阶段,李绅、白居易、王建等人创作了大量类似题材的作品,兴亡皆是百姓苦的封建王朝悲剧被全景式地呈现出来。个中成就最高者,李绅堪称佼佼。年轻的诗人,在脍炙人口的诗中洞察政策弊病,也让其政治才能展露峥嵘。

“吃鸡”司空

宋人野史 属于捕风捉影

唐代皇家、官员奢靡成风在史书的记载不绝如缕,但并不见李绅吃鸡舌汤一事的记载。

生于唐时、出身士族的李绅,日子过得好吃得好是肯定的。刘禹锡那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从侧面描写了时任司空的李绅的家宴排场,给了后世一个“司空见惯”的成语。不过此诗的主旨并非是嘲讽李绅穷奢极欲的,只是题赠给李绅家妓的应景之作。刘禹锡再正直,也断然不会公然讽刺盛情招待自己的好友。人类学家克洛德·斯特拉斯说:“人们选择食物是因为他们看中了食物所负载的信息而非它们所含有的热量和蛋白质。一切文化都无意识地传递着在食物媒介和制作食物的方式中译成的密码信息。”中晚唐政治形势波诡云谲,有些人放浪形骸往往是顺应时势,如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豪奢场景就是做戏给刺探情报的人,以求自保的。

刘禹锡描写李绅家宴的诗成为李绅豪奢的一个佐证,李绅有诗“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其行止或别有深意。古时宴会多故事,如《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场景就是做戏给刺探情报的人看的,以求自保。

李绅吃鸡这事儿,最早应出自《百家讲坛》杂志在2007年一篇缺乏史料佐证的小文章,此后被演绎成各种版本,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史料上有吃鸡舌记载的,是清朝褚人获的《坚瓠集》。书中记宋人吕蒙正,发迹以后每天早上要喝一碗鸡舌汤,一天看到后花园里有一座小山,以为是新景点,问了下被告知小山是每天杀的鸡毛堆积而成的。此则故事明显是夸大的小说家言。《坚瓠集》中很多内容都是野史传说,比如还有秦桧死后每天受铁鞭之刑的记载。

古人吃的鸡舌亦有可能指的是古代口香糖——“鸡舌香”。这种西域传来的香料,个头小,有点辛辣味,清除口中异味很有效果。东汉桓帝曾经赏赐给侍中,吓得迺存忧心忡忡地以为得罪了皇帝,被赏了毒药,成为一时笑谈。《清异录》里也有记载:“荆南判官刘彧,弃官游秦陇闽粤。箧中收大竹十余颗,每有客,则斫取少许煎饮,其辛香如鸡舌汤。人坚叩其名,曰:‘丁香竹,非中国所产也。’”鸡舌香,在唐代也是权贵阶层的餐饮必备,白居易就写过“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 另外,元朝耶律楚材驻扎西域的时候,写过“饱噉鸡舌肉,分餐马首瓜”,应该也是鸡舌香,吃完正餐清清口,然后吃水果,也符合现在的进餐礼仪。贵为宰相的李绅,相比家里高朋满座,一顿饭吃完,再分发鸡舌香集体清口,倒也是不无可能。

解读历史人物,除了借鉴现代的观点以外,也要回到历史情境,去理解当时人物的行动合理性。不然很容易陷入将历史人物脸谱化的怪圈,影响后人对历史的解读。李绅在自己也写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摘自《北京晚报》何殊我/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