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帽筒,专家学者藏家都知道。帽筒顾名思义是用来摆放帽子用的。帽筒的制作工艺可谓琳琅满目,精品百出。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图案绘画给帽筒增加了几分容貌。我国最早的一件帽筒是清代嘉庆官窑镂空黄地云龙纹饰。(此帽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帽筒是清代为支官帽而诞生的
为什么帽筒在清嘉庆年间才出现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还要追寻一下历史。清代的官帽是硬质斗笠形的,帽顶上有红缨,珠子和金属坚扣,易压坏变形,故而陈设官帽设计的一种呈圆柱形器具——帽筒。因而取代了以往的帽架。此时的帽筒是单个出现烧制的。既实用又美观的帽筒,到了清咸丰同治之后就成双成对的出现,进入百姓家中为陈设欣赏之功能的帽筒,直到光绪民国时期才大量生产。
这一时期的帽筒一直被研究界和收藏界所忽略,有关帽筒的文章几乎没有,老古玩界认为帽筒出现的年代较晚,造型一般,研究价值较少,档次并不高,所以收藏者甚少。
由于帽筒出现的年代较晚,因此嘉道时期是他的初创与发展时期。当时是为了满足清宫的文武百官实用需求而设计的,以实用为功能,所以是单个出现的。受封建礼制影响,根据不同的级别所绘制的图案等级也就不同。故而此时期的帽筒生产数量较少,绘画题材受约束,釉色品种也不多,以粉彩为主流,青花少之,釉水肥厚,釉面较平整,胎质洁白细腻。制作精细者和乾隆差不多,到了后期产品质量就变粗糙了。
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到了咸丰,同治时期生产数量增大,民窑也相继大批生产,以粉彩装饰为主流,图案纹饰增多,除传统题材外,以花鸟纹,清装仕,博古纹居多见。笔者收藏了一件镂空开窗白地粉彩描金群仙祝寿图帽筒,底部尽然是路地刻款,“成化年制”四字,为民窑中较少见的仿官窑器。
■光绪之后帽筒更加精致
由于历史的原故,光绪时期的制瓷业水平再度得到提高发展,帽筒在此时也发展非常迅速。釉水,品种,质量都得以提高。生产数量增大,纹饰题材较为广泛,胎质洁白细腻,釉水多有仿康熙时期的高白釉,釉水较厚,釉面欠缺平整,修胎较工整,除以往的圈足底外还出现了较多的玉壁底,底部多有旋纹现象。绘画技法多有仿康熙时期。所表现的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栩栩如声。精细者可达到乱真的地步。粉彩仍是帽筒的主要品种,器物口部往往画两道描金线或上下边缘加以两道青花纹饰(如卷草纹,螭龙纹)。锦地开光,色地粉彩,料彩较少,精细者多。白地抹红描金,珊瑚红地描金是此时的常见品种,而浅绛彩几乎成为制瓷名家的专利。以五彩,青花釉里红,素三彩,胭脂红,单色釉,刻瓷,雕瓷堆塑产品较少。
民国时期帽筒生产数量仍然很大,此时期创新了一种新粉彩为帽筒中的上乘之作,其中以粉彩为主流,产品质量衰退,精细者胜少。此时期名家制瓷帽筒得到蓬勃发展,产量增大,非常精致。
帽筒的品种样式仅几种, 有六方形, 八方形和常见的圆筒形, 有的还带有镂空开窗和雕瓷堆塑工艺。它一般有三种式样的尺寸。一是普通常见型,尺寸高在28厘米至30厘米之间,口径在12厘米左右。其二是:加大型,多数是放在香岸高堂上的陈设器,尺寸高在32厘米至36厘米之间,口径在14厘米左右。其三是:缩小型,多为文人雅士存放在书房和书桌上的陈设器,雅致精美。尺寸高在18厘米至22厘米之间,口径在9厘米左右。这三种尺寸的式样帽筒后两种为帽筒中较少的品种,多为私家定制。莫把它误认为大者为箭筒小者为笔筒。
■帽筒的欣赏价值越来越高
帽筒的绘画色彩用料也特别多, 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墨彩、描金彩、红彩、浅绛彩、广彩、料彩、水彩、单色釉、刻瓷, 以常见的粉彩,软彩和描金彩和浅绛彩甚多。较少见者为青花釉里红,纯色粉彩、纯墨彩,其中五彩,素三彩,锦地粉彩,高温单色釉,堆塑粉彩极为少见。
纹饰图案较为丰富多彩,有山水人物、历史典故、戏曲人物、博古图、杂宝图、仕女图、八仙、龙凤纹、花鸟纹、百寿百福图及诗词歌赋等等。不常见的装饰工艺有雕瓷堆塑,镂孔开窗, 图案有百寿百福图,龙凤纹,婴戏图和整体满功图案内容为体裁的纹饰及当时的名家制瓷帽筒。至于帽筒中是否有斗彩,笔者尚未见过实物,望鉴定学家、老师,能给予指导。
官窑帽筒以纯色粉彩,锦地粉彩,青花最为常见,其中黄底素三彩雕瓷,秋葵绿釉雕瓷,高温铜红釉,祭蓝,粉青釉帽筒极为罕见,为收藏中的上乘之作。除官窑外民窑中的高温铜红釉,祭蓝、吹釉、雕瓷都是帽筒中的稀少精品。
帽筒除景德镇窑生产以外,还有广东石湾窑和福建德化窑也相继生产烧制。这无不说明了帽筒在当时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陈设观赏的需求增加而大量生产烧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
笔者认为帽筒是一种很有收藏价值意义的陶瓷器。收藏家应趁现在大好时机着手收藏,按专题性收藏最好。现在市场上常见到的帽筒仅售到几百元一只,最好的也只不过几千元到一万元左右。成对完美的帽筒相对价格高一点。别看帽筒现在价位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总体拥有量的减少,文人对帽筒的收藏意识的提高,收藏者日益增多,自然会升值。
主讲人介绍:
叶勇,又名叶弘飞,生于1980年,安徽省合肥人。2007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98年创办弘飞学社,专注中国古代陶瓷、歙砚、银饰、砖雕、木雕等文物学鉴定和文化遗产研究。现为弘飞艺术馆馆长、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理事。曾被合肥电视台《家有宝物》鉴宝栏目特聘为鉴定专家,并在多家博物馆、拍卖公司担任顾问和鉴定师。
□主讲人: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