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凸凹:京西南文化深情的书写者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8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凸凹:京西南文化深情的书写者

 

著名作家凸凹老师有着高大的身材、儒雅的气质,他戴着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一切沉稳中有规矩。然而谈起房山,谈起京西南,他的话匣子就会被打开,规矩和沉稳离场,他神态飞扬,侃侃而谈,深邃中带着缜密的哲思,所有的言语,朴实中带着生命的力量,一如他写的《京西之南》——初看,连语言也是不事雕琢的“乡土化”,里面的人物真诚,有一种生命的炽烈,牵引着你,不自觉看下去,直到最后一页……今年是凸凹写作第36年,他用文字为乡土立传、为乡民塑魂,成为京西南文化最深情的书写者和代言人……

写作起始 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

“《京西之南》是我生命的证明、情感的书写,是自觉自为之举。”凸凹原名史长义,1963年出生在京西之南,这里是一块极为丰厚的土地。北京最重要的文物遗存,大部分都分布在这里。最著名的像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金皇陵遗址、还有云居寺、十字寺、贾岛墓、镇江营等。这里又是北京人、北京城的发祥地,具有鲜明的“源文化”特征,是北京天然的文化博物馆。

“京西之南历史自然多元,人性自然丰沛,有近乎传奇的人间故事,有十分诱人的人性表现。”凸凹说,京西之南有三分之一山地、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平原,有集大成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人,既懂大义,又重情义;既粗朴,又细腻;既守成,又开创;既包容,又抗拒——具有令人称叹的复合品质。

凸凹半生没离开过房山这片土地,他出生在房山的山区,工作在房山的平原,曾做过十年的文史工作,对地方文献很熟悉,满脑子的乡村物事,满心怀的乡土情感。书写房山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山川物事,成为凸凹永恒的执念,“它逼着我,在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找到‘我的’真实,所以,《京西之南》的创作,是大地道德的艺术呈现,是生活伦理的情感表达,是不得不的心灵抒发,是感恩之下的泣血之作。写作的时候,我自然有一点个人的野心,即描摹了京西之南,就是描摹了乡土中国。”凸凹深情地说。

在写作《京西之南》时,凸凹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走访了很多自然与人文景点,而怎样把它们写下来,既要写出在房山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大的历史事件和活生生的乡土物事,又要描摹性情,书写地域文化,还要让作品活泼生动,吸引人看下去,这需要极深的功底和丰沛的能量。

“干巴巴的史料可以让你准确,但是不一定让你鲜活;熟悉乡情,容易让思维固化,在沾沾自喜中失于流滑,这就是挑战。”为了写得好,凸凹下了很大功夫。他首先是在史料中“沉浸”,一改用学者的眼光看史料,而是把自己当作亲历者,一边阅读史料一边还原现场,设想在那样的场域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和动作,通过细节的勾勒,让自己在历史中“走”一趟。其二是让自己已有的乡土经验“陌生化”,贴着人物的身份,呈现在特定的历史境况下,让人物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就是让人物自己去生活,而不是我主观规定他怎么生活。也就是说,每写作一章,甚至每写作一个小结,下笔之前,我都要做一番‘想象在想象中’的准备,长时间絮絮叨叨、嘟嘟囔囔,引家人瞠目,以为我被什么附体了。经过长达两年的书写,饱含着我真挚心血的《京西之南》终于面世了,这一刻,真的很有成就感。”谈到创作《京西之南》的过程,凸凹感慨地说。

热血记忆 红色基因在京西之南浓烈勃发

《京西之南》由一则极具创世寓言意味的故事开启,讲述了古姓一家人扎根于京郊榆林水村的家族史,以古家人物古大富、柳绵桃、古月、乔祺燕为主,讲述古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政权建立、土地改革、“文革”直至改革开放年代的经历,以虚实结合的笔法,讲述了近百年来发生在京西之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

“把一个家族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中,他们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历史关联,而故事也就绵延不断展开了。”凸凹介绍了该书的脉络,“一次偶然的机缘,古大富结识了抗日游击队支队长何家栋,何家栋高尚的品行、坚定的信仰和毫无保留的信任,让古大富彻底把心交了出去,他们全家开始帮着共产党员生产、运送各类物资,通过这一重关联,共产党员何家栋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他在游击队中用思想政治工作感化了整编过来的民团,并淬火成不怕苦不怕死的战士。他爱写诗,有诗人的飘逸,却为了让被日军包围的榆林水村的全体村民免受杀戮,毅然从已跑出包围的地方,迎着阳光只身走回榆林水村慷慨赴死,用个人的生命挽救全体村民。”

“生活的真实往往比艺术的真实还要来得强烈。何家栋的原型,是一个村政权的领头人,日本人偷袭时,他先得到暗报,得以脱身。但敌人聚拢了村人,架起了机枪,支起了一个偌大的油锅,扬言如果他不前来受死,就要屠村。他闻讯之后,从三十里外毅然决然地返回,着白衫青裤布鞋,面带微笑,从容地走向油锅,把大义烹给敌人看。他的爱人就在人群中,不忍目睹这活生生的惨烈,生生把自己的眼睛抠瞎了。这悲壮的故事,就写在京西南的正史里,反拨着人们的想象。”凸凹跟记者分享道。

古大富一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另一方面,作为古大富儿子古年妻子之一的柳绵桃,长得漂亮,性格泼辣,爱唱戏曲,有一副绝好的嗓子,她和古年的情感纠葛也是热烈非常,书中通过热烈的情感,展开的则是浓郁的地域风土人情;而凸凹的笔往远处延伸,写出了京郊榆林水村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大生产、民主政权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人物曹星火所在的群众剧社,一路从延安,到大同,到阜平,到了榆林水村西侧的堂上村,并且住在村西北的中堂庙里,他们在根据地采风,被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深深打动,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虚构的人物柳绵桃,则凭借一副好嗓子被选为传唱者,在根据地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柳绵桃感到很幸福,多年来,她从来没感到自己存在过,现在不仅感到了存在,而且还有一种价值实现后的兴奋与满足。”凸凹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个家族和一个时代结合起来,通过虚构人物和真实历史的连接,生动还原展现了京西南这片热土上英雄儿女的热烈性情以及京西南浓郁的红色基因、红色记忆。

“我努力让《京西之南》充满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凸凹老师用生动的故事展示了古大富、柳绵桃、以及后面的古月、吴春山、白鼎轩他们这些人,或者说是解答了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许是群众剧社的曹星火用他创作的歌曲回答了这一问题——“共产党他一心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更主要的是,老百姓看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共产党员的优秀样貌:他们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劳苦大众,为了劳苦大众在这片土地上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

(下转第9版)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