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怀
3上一版
 
海拔2583米的宣誓
暖化人的“隔空聊天”
最是情怀能动人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0年8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是情怀能动人
——读周玉娴《大地上的行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八个字大概是每一个读书的人心里所渴求和向往的,从古至今,几乎无一例外。但凡读书人,都有一个“游历天下”的梦想,有一段或多段“浪游”的经历。天性浪漫的李白就不用说了,就连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也是如此,明代的徐霞客更因一本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一代游圣”。哪怕是那些寒门子弟,家里没有富余的钱作盘缠,“负米出游”亦不曾让他们停下前行的脚步,比如清代的黄仲则就是如此。

以读书增加文字的宽度与广度,以行走充实文字的厚度与深度,就这一点来讲,周玉娴是深得古人遗风的。《大地上的行走》这本书的底封上印有这么几句话:“在短暂的时光中,读书与旅行是载着人们抵达远方的方式。本书既有对童年与故乡的一次次回望,亦有对远方与山水的一趟趟踏访。在山水之间,听见内心的回响,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乡愁怀抱之中,叩问出发的意义,探寻人生的价值。”寥寥数语,简要地概括了本书的中心思想。

就气质而言,周玉娴的散文落落大方,自成格调。雅致正是周玉娴散文的一大特点。她的文字凝练、精巧、优美、典雅,像风吹云开之后露出的天空,蔚蓝、明净,让人几乎挑不出一丝毛病。她说,两千多年过去了,汉字的“春”字,依然能看出当初造字时的意蕴;她说,春日暖阳下,明艳的花儿开了,那是雨水带给人间的礼物;她说,但愿人们在城市的空间里厌倦了的时候,麻木了的时候,还能保留“惊蛰”这个词语给心中带来的大惊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事实上,雅致的文章虽然好看,一旦超过了限度,容易给人以疏离感,仿佛隔着博物馆展柜里的那层玻璃,隔着美人楼前的那面珠帘。所幸周玉娴的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最能印证这一点的便是“遥远的乡愁”这一辑。虽云“遥远”,其实一点儿都不远,倒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一些,也让我们对这位文笔出众、才情卓然的女子有了更多的了解。

借着周玉娴笔下的清丽章句,我们尝到了端午节她在兵团吃过的粽子,看到了腊月时节姥爷和爷爷曾经写下的春联,还有落在清明和梅子熟时的雨,凛冬的芳草湖的雪,等等。而我尤爱《童年》这一篇,爱文字里的这种感觉,爱它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下面这一段:

“我在林带里丢过一只凉鞋,在综合服务部前看小贩卖瓜,在同学家看她妈妈用清油和面做拉条子,在综合服务部后院看宰杀牲畜,在场部办公楼后面的露天电影院看《尼罗河上的惨案》,在种畜场看奶牛奔回宿舍后年轻的小伙子给母牛挤奶,在瓜地里看人扒开一个个瓜取出黑瓜子扔掉淡黄的瓜瓤,在家婆的暖房子里看家婆做故乡的冻米糖,门外大雪纷飞,在家婆家的小院里看太阳花月季花小野花一气儿乱开……”这个长句读下来,肺活量小一点的读者免不了要大喘气,然而读完之后却又觉得意犹未尽。这便是周玉娴散文的魅力了。而我,则在她与云朵、与蚂蚁、与白杨树、与房子后的土墙、与院子里的花儿、与菜地里半青半黄的西红柿、与白雪盖着的地窖里的白菜萝卜洋芋、与带着清冷气儿的冬天的第一朵雪花说话的回忆里,找到了儿时的自己,心中之弦情不自禁地发出共鸣的声响。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当不难发现,周玉娴的措辞与纪录片的解说词有点儿相像,干净利落,不拖泥,不带水,还很有画面感,一块砖、一片瓦、一段回忆,娓娓道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形象之余,兼有情怀。也正因此,《大地上的行走》里所描述的事物有些我曾见过,有些我未曾见过,所描述的地方有些我曾去过,有些我未曾去过,却无一例外地给我以熟悉的感觉。

最是情怀能动人,读《大地上的行走》,方信斯言不虚。

□潘玉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