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垃圾处理线上的全能检修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处理线上的全能检修工

每天开工前,李明都要强调“安全第一”。
拆、装设备时,李明手把手教新员工。
李明维修液压设备犹如呵护自己心脏一样高标准严要求。
设备运行前,李明都要仔细检查一遍机组。
设备维修时,李明总是不服老,跟年轻人抢“力气活”。
在巡检过程中,李明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同事们,注意力要集中,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8月7日上午10:20,在位于海淀区彰化路的五路居垃圾压缩转运站里,一辆小型垃圾收集车经过一条3.5米宽的独立等候车道后,经称重上坡驶入封闭引桥,随后进入卸料平台卸除垃圾,再次称重后驶离。收集的垃圾则留在垃圾压缩的核心环节——压缩车间进行压缩。而被称为压缩转运站“心脏”的是这三套负责垃圾压缩的设备,平日里对它们的检修维护就落在了该站液压班班长李明和组员的身上。

“千难万难,检修最难”这是转运站职工中流行的一句话。液压维修工作环境恶劣众所周知,夏天维修时要钻进四五十摄氏度的垃圾压缩仓内,忍受仓口流下的渗沥液不时的滴在身上,仓里的高温、气味令人作呕。而到了冬天,他们更是顶着呼啸的北风,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仓内进行作业。作为一名老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明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克服这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高标准完成维修、抢修任务。

海淀区南半部六成以上的垃圾要通过这三套设备压缩后运往消纳场,可以说,它们是海淀垃圾消纳的生命线。而这些设备结构复杂,维修量大,近几年,随着垃圾日产量日益增加,设备长期满负荷运转,使设备整体老化日益严重,性能大大降低,故障频出,严重影响着垃圾的日产日清。

面对日益严重的维修难题,李明大胆提出了垃圾压缩设备升级改造的想法,创新尝试采用单缸压缩方式,在行业中实现了大型垃圾压缩设备单缸压缩的突破,在简化设备结构的基础上压缩效率提高了30%,基本消除了设备漏料问题。

27年来,李明坚守垃圾转运一线,凭着一颗精益求精的执着“匠心”,诠释了“早抢修一秒群众的生活就早保障一秒”的环卫初心。

□本报记者 白莹/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