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窗
3上一版
 
小土豆成了扶贫“金豆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0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土豆成了扶贫“金豆豆”

门头沟区科信局技术员苏本营为村民讲解富硒技术。
在门头沟区科信局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新种的小土豆喜获丰收。
区科信局为小土豆设计了“灵山绿产”特色品牌的包装盒。
烈日下,村民们在田间除草。
南辛房村委会主任艾天永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查看养护设施。
 

8月7日,经过一夜的风雨洗礼,坐落在门头沟区天门山脚下的南辛房村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山林间梯田错落有致,村民们挥舞着锄头劳作,一股股泥土的芬芳裹挟着青草的香味弥漫在清晨中。

此时正值伏天,但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就像山坳里的阵阵凉风冲散了暑气。让村民喜笑颜开的背后,是他们用汗水种下的30亩小土豆进入收获期。

“别看这小土豆只有鸡蛋大小,市面价值却比普通土豆高一倍,真是俺们发家致富的‘金豆子’呀! ”看着一筐筐整装待发的小土豆,笑纹布满了村民贺明俭的脸颊。

“今年小土豆喜获丰收,全靠咱们的对口帮扶单位门头沟区科信局。有了他们的指导,村民们心里踏实。”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南辛房村委会主任艾天永告诉记者,村民们口中所说的“小土豆”,是今年3月在潭柘寺镇政府的对接下,门头沟区科信局自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引入原产于德国的“米拉洋芋小土豆”,并于5月份在南辛房村种植了30亩。在科信局的指导下,南辛房村开垦的100亩梯田,不仅种下了30亩米拉洋芋,还有40亩蘑菇以及30亩中草药等作物。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

“我们从整地起垄、播种栽植、破膜出苗,再到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帮助示范种植户培育出成熟果实。”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全国劳动模范、门头沟区科信局副局长高同雨。

“米拉洋芋生长优良,出苗率达到了95%以上,预计今年丰收总产量在15万斤左右。”高同雨介绍,为了让“小土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打造特色富硒产品,科信局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富硒农业技术研究团队,引进富硒产品和技术,应用到栽培过程中。团队技术人员苏本营告诉记者,米拉洋芋的营养价值和淀粉含量是普通土豆的两倍。经过富硒技术可以生产出抗癌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提升洋芋品质,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

值得一提的是,科信局还通过为“小土豆”设计“灵山绿产”特色品牌的精品包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精品销售的“小土豆”每斤价格可达10元。

“这土豆长得快,一周就能出苗,每亩收获4000多斤,有政府的帮助,我们今年的收入更多了。”与村民贺明俭一样高兴的还有村民贺明付。他照顾这30亩小土豆,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上心。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里忙活,一干就是8小时,间苗、松土、滴灌……每个生长环节都不敢大意。

但就在5年前,贺明付还是南辛房村的低收入户,年收入不足8000元。全家人的生活和收入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潭柘寺镇政府帮村里建立了低收入帮扶种植基地。“我有力气,苦活儿累活儿都能干,总吃政府补贴不是长久之事。”贺明付没有多想,直接参加了村里种植基地的开垦工作。

那时的天门山山脚杂草丛生,连土路都没有,村干部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铺路、垒石、翻土。“现在这100亩田地,都是我们那时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开垦工作进行了整整两年,贺明付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村里给的每天80元“工资”。梯田开垦完成后,潭柘寺镇政府与门头沟区科信局对接,引入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并在村里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低收入户进行帮扶指导。

“就像这开垦的100亩梯田,我们村的致富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艾天永介绍,2018年村里种植了藜麦,但是受气候、地势等条件限制不能打农药,病虫害严重。于是,他们果断放弃种植藜麦,改种灵芝、丹参等经济作物。去年,村里种植蘑菇、灵芝、丹参等获得集体收益8万元,贺明付的年收入为1.8万元。“今年种植的小土豆已被电商平台和一些企业抢购一空,村集体收益有望突破10万元,贺明付、贺明俭等村民的年收入将进一步提高,低收入户的‘帽子’将彻底摘下。”艾天永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 闫长禄/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